高教小國大戰略 陳良基:找夥伴結交盟主才能闖出去
「人們在生命中的前20年在學校上課,然後就能工作40到50年的模式已經崩壞了,必須思考在整個職涯中不斷學習與訓練自己。」面對高教轉型,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大學教育策略必須有所轉變,走向國際,因此提出「小國大戰略」因應,即「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分別在產業、學校、人才方面深耕國際,避免被邊緣化,才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107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18、19日於南臺科技大學舉行,會議以「前瞻規劃 創新模式 整合資源 突破困境」為主題,邀請全國163所公私立大專校院(含軍警校院)校長參與。首日由教育部長潘文忠、科技部長陳良基進行專題演講。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為鼓勵大學發展多元特色,教育部已逐步推動高教鬆綁,避免過多行政約束,希望讓每所大學都能長得不太一樣,學生能有更多選擇。下個世代的年輕人如何站在我們肩膀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這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國家發展關鍵所在。
大學所擔負責任重大,因為現在跟著我們學習的年輕人,將是未來社會中流砥柱。陳良基提出,現在高教問題首先面對的是「學術界老化嚴重」,年輕人口亮紅燈,全國有近5萬名教授,平均年齡50歲,所受教育都是承襲大國精神,卻沒意識到台灣資源有限,必須從資源選擇、聚焦上改變,多培養年輕教授,才會有國際競爭力,在全世界站起來,否則不會發生變化。
他進一步說明,必須要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才是台灣高教因應之道,例如找許多夥伴學校後,很多決策想法會有所不同,夥伴也可在專注領域裡互補。
其次是連結產業的「國際產學聯盟計畫」,預計成立15到20個聯盟,促成國際級企業加入會員, 日產學研的創新能量,與全由技術領先的產業供應鏈接軌。
在學校部分,將推行AI創新研究中心,打破薪酬框架,吸引國際級AI人才,及科技領袖人才,連結國際產學研能量。陳良基說,希望未來20幾年培育台灣自己得團隊,發揮影響力,讓國際想到AI,就會想到來台灣。
另外,培養年輕科技人才這塊,陳良基期許,未來3年能培訓千名科研博士,跨界變身產業推手,預計每年培養80位年輕學者,也延攬百位海外歸國學人,目前已28位返國報到。為了加深跟國際連結,將選派40歲以下博士赴美、法等國際企業及學研機構研習,目前已有35名博士赴美。
此外,政府應補助學者提升國際影響力,把資源引進來。例如「拋光計畫」鼓勵國內學者爭取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及期刊發言權,例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理事、監事或執行委員,以及國際學術期刊主編或副主編,進入國際學術領導圈,提升國際內相關學術社群之國際影響力。
針對教師年齡老化如何解套?高教司長李彥儀談到,因為少子女化,大學教師名額不可能再增,也讓年輕教師進入校園逐年減少,衍生年齡老化問題。
因此教育部推出「玉山學者計畫」、「高教深耕計畫」來減輕學校聘請專任學者的負擔。雖然教師名額不能新增,但玉山學者經費主要來自教育部補助,加上學校有些配套措施,就可以另外釋出教師員額。
等於是教育部額外撥出經費給予學校聘請人才,大約3月底會正式公布方案申請,申請到的學校107學年度就可以獲得補助,得已新聘年輕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