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經典名著 《東方快車謀殺案》懸疑感十足
提到西方偵探小說,除了鼎鼎大名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之外,另一位也極具才華的名偵探,則是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這位英國女作家的眾多作品中,《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可說是其中評價最高的作品之一,過去也曾被拍攝成電影,今年好萊塢則再度將此部文學名著重新翻拍。
有別原著 增添主角背景鋪陳
由於《東方快車謀殺案》並非阿嘉莎.克莉絲蒂的首部作品,因此書中可以省略對於白羅的背景鋪陳。但就電影而言,本片是白羅辦案系列的首部曲,因此有必要照顧到未曾讀過小說的觀眾,這也讓故事的開端變得與原著很不一樣。
電影以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一起竊盜案為故事揭開序幕,白羅對於此案件的處理可謂快速俐落,毫不費功夫,很容易就讓觀眾對於他的能力刮目相看。同時,過程中也突顯了白羅十分完美主義、但也不至於太過苛刻的個性。用一段不長的片段,就將白羅的本領與人格特質彰顯出來,是次成功的背景交待。
白羅處理完耶路撒冷的案件後,便搭上由伊斯坦堡發車,將前往英國的火車。火車行經到巴爾幹地區時,因雪崩而受阻。與此同時,列車上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名乘客在深夜遇刺身亡,重頭戲由此展開。
站在巨人肩膀 故事品質有保證
受惠於原著小說的水準極高,這讓《東方快車謀殺案》坐擁站在巨人肩膀的優勢,劇情的品質與案件的水準都有了基本保證,決定電影成敗的關鍵,則在於如何將小說中的情節搬上大螢幕。
由於小說與電影的呈現風格勢必有所差異,因此電影不可能完全照班原著的情節,適度的改編,是合理且必須的選擇。例如白羅對車上乘客集體談話的時間,在片中明顯增加,這種敘事手法,也讓電影所須擁有的整體感能有效彰顯出來。
白羅與故事要角瑪莉德本海姆的初次見面,也改編得十分討喜,比書中的氣氛輕鬆愉快得多,甚至讓白羅秀一手福爾摩斯的著名本領,滿足了推理小說迷的愛好。
不過,部分調整可能不見得能獲得原著粉絲的喜愛,如將軍人與醫生兩個角色合並,人物設定也被改成不同的種族。安雷尼伯爵夫婦在書中是傳統的紳士、淑女,在電影中的形象,則一位脾氣暴躁,一位過於輕浮。此類改編是好是壞,恐怕難有標準答案,但這也是電影改編時,勢必背負的原罪。
破案過程 體現編導水準
書中占比率最高的,是白羅對車上乘客逐一問話,試圖確認他們的個人背景與犯案動機。電影中,這部分情節的比重自然同樣不低,不過節奏比起小說有明顯加快,同時也運用了不斷穿插的敘事手法,在不破壞故事流暢性的同時,有效加強了《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觀賞性,體現了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的執導水準。
白羅破案的過程則有所刪減,也有原創性補充。就前者而言,導演與編劇的取捨並未破壞故事的基本脈絡,因此不至於影響觀眾對於案情進展的了解,只是呈現得更為緊緻。就後者來說,也並未導致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設定全面崩壞,反而起到增添劇情張力的作用,稱得上是大膽且效果良好的創舉。
導演營造氣氛的功力值得稱許,成功將書中人人都有所隱瞞、人人皆有嫌疑的氣氛塑造出來,相信對於沒被小說劇透的觀眾來說,肯定相當難預料到故事走向,會相當期待白羅的破案與解惑,最終大吃一驚。
結局發人深省 話題性足
雖然故事以一起凶殺案為開端,但結局其實頗發人深省。能讓觀眾思考,若司法系統不幸失靈,導致正義難以伸張時,用自己的方式尋求正義是否可取?足以激起相當高的話題性。同時,電影也為白羅的處理方式增添一筆全新元素,而且還起到畫龍點睛,為這段情節加分的作用,是個令人稱讚的安排。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卡司相當豪華,稱得上眾星雲集,其中,黛西.蕾德莉(Daisy Ridley)、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與威廉.達佛(Willem Dafoe)最讓人驚豔,相信足以讓眾多電影愛好者折服。導演肯尼斯布萊納還親自飾演本片的男主角白羅,他自導自演的表現也屬上乘,足以讓觀眾喜歡上這位角色。
電影最後甚至直接明示了續集的名稱,同樣是阿嘉莎.克莉絲蒂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有了《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出色的作品打頭陣,相信應能讓大家對續集感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