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聖山下比悠瑪 大力士村的台灣之光

順著琉璃珠與舂小米的臼指引的方向走到底即是比悠瑪部落。(記者楊秋蓮/攝影)
順著琉璃珠與舂小米的臼指引的方向走到底即是比悠瑪部落。(記者楊秋蓮/攝影)

文/記者楊秋蓮

台灣原住民依山而居,與大自然成為共同體,他們面對大自然的謙卑,從中體現出始於自然,也屬於自然的日常。今帶領大家來認識南台灣排灣族聖山(大武山)下,一個小而美的質樸部落「平和村」,她有個美麗排灣族語叫「比悠瑪」(Piuma)。

隸屬屏東縣泰武鄉的平和村,居民均為排灣族,舊平和村(比悠瑪)位於北大武深山中,地勢偏遠,交通不便,族人為企求生活與教育便利,因此,大量遷移至山腳下的武潭村、佳義村、涼山村、三和村等地。族中長者唯恐族人分散,成為消失的部落,經三番兩次呈請遷村,於1967年遷至現在住地,從原有120餘戶,現已增至160餘戶700人口。

8月部落豐年祭 對天地山林敬畏

沿途通往部落入口處旁,裝置著五顏六色仿琉璃珠的藝術裝置,鄉間小徑兩側,則是鳳梨田與綠樹林。部落入口牌坊下有個排灣族人吹奏鼻笛的雕像,而鼻笛是平和部落的特殊傳統技藝,另一側的山壁上,也雕刻著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象徵與農作物等圖騰。

鼻笛吹奏技藝已是部落中重要的文化傳承資產。鼻笛吹奏技藝已是部落中重要的文化傳承資產。(記者楊秋蓮/攝影)

進入部落,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挺拔的石雕,刻畫著比悠瑪部落亙古前傳說的神話故事。石雕旁有一間不靠鋼筋水泥支撐的石板屋,門前的招牌上有貓頭鷹、月亮、蝴蝶等裝飾,此為部落共享空間,也是旅遊平台,期望能開闢一條觀光文化產業出路。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唐愛美表示,早期比悠瑪共享空間開放式的提供原味餐點、手工藝品、旅遊諮詢等服務。現在以預約方式參訪,安排由族人專業導覽解說,作為部落深度旅遊,「夜晚若想享受仰望星空璀璨,寧靜的聆聽大自然交響協奏曲,我們也有提供『接待家庭』,不但住宿費便宜,還可以貼近在地部落生活特色。」

比悠瑪部落石板屋冬暖夏涼,村民以古老手法建築的而成的。比悠瑪部落石板屋冬暖夏涼,村民以古老手法建築的而成的。(記者楊秋蓮/攝影)

比悠瑪部落重視文化傳承,因此,部落自創獨特音樂─「國寶級鼻笛歌謠」,有代代相傳傳統樂器「鼻笛」,唐愛美說:「鼻笛是傳統部落文化中,男子在追求女性時,吹奏曲子藉以打動芳心。現今鼻笛不再侷限傳頌情話的角色,其吹奏技藝已是部落中重要的文化傳承資產。」她還說:「每年的8月舉行部落豐年祭,那時遠在他鄉的遊子都會回到部落,此為族人對天地山林依戀、敬畏而孕化出的深厚情感。」

夢幻的森林小學 浪漫吉貝木棉林

前往吉貝木棉林途中,見一處矮棚內掛滿著旗子,矮棚內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各種健身器材排滿室內。原來這就是外傳的「部落重量學院」。不過,在此先賣個關子,等欣賞完有著「吉貝木棉故鄉」美稱的比悠瑪部落後,再為客官作個詳細的說明。

部落的木棉林高聳參天,四季皆有不同景致。部落的木棉林高聳參天,四季皆有不同景致。(記者楊秋蓮/攝影)

穿過社區,往山裡方向前行,不久就看到武潭國小平和分校,校內擁有台灣唯一的吉貝木棉林,唐愛美說:「日治時期從東南亞引進,約六十餘棵的吉貝木棉環抱了這所小學,形成一道綠色屏障。最粗的樹幹需三個人牽手才能環抱,五月花期綻放後棉絮紛飛,格外浪漫。」

木棉林高聳參天,四季皆有不同景致與吸引鳥類於高處駐足,「木棉林區裡可看見五色鳥、烏鶖、白頭翁等鳥類。除了可以聽見鳥叫聲,晚上還可以見到貓頭鷹,是欣賞吉貝木棉自然生態的聖地。」唐愛美說,鄰近山區也布滿種植七十餘年的吉貝木棉林,在校園邊就有300多棵。但是在人為砍伐與風災肆虐下,目前已所剩無幾。

部落重量學院 有個「國手製造機」教練

在比悠瑪部落猶如坐擁於綠世界中,悠閒、愜意而質樸的部落,有著令人驚豔的日常。比悠瑪雖是排灣族的小部落,卻有著重量級的稱號「部落重量學院」。口號響亮,架勢十足,村子裡不論男女還是老少,個個都是大力士!得於此稱號應歸功楊家兄弟,他們全是部落健力的佼佼者。

台灣各地喜愛健力者到部落重量學院朝聖,「國手製造機」楊正明(前排中),台灣之光楊森(前右二)。台灣各地喜愛健力者到部落重量學院朝聖,「國手製造機」楊正明(前排中),台灣之光楊森(前右二)。(記者楊秋蓮/攝影)

談起「部落重量學院」,要從楊家三兄弟說起,大哥楊福來曾於1970年代,蟬聯十屆區運金牌的好手。二哥為楊成龍是殘障奧運的健力金牌得主,也是健力競賽的國際裁判。三弟楊正明為現任教練,人稱「國手製造機」。

三兄弟參加過世界級比賽為國爭光,為台灣健力翹楚。部落重量學院裡,隨處可見各類賀詞與各種獎項,相互爭輝令人目不暇給,亦讓部落族人引以為榮。

部落重量學院建力練習者正在練「蹲舉。」部落重量學院建力練習者正在練「蹲舉。」(記者楊秋蓮/攝影)

「總教練現已退休,由我接棒,他一再叮囑,一定要將部落重量學院大力士村傳承下去,要讓學員有正統的器材訓練,裡面的器材是我們用比賽所贏得獎金,一點一點添購的。」楊正明說,最原始的健力器材是用水泥做的,舉重、健力、拔河與民俗競技的大力士比賽,都會到這邊訓練;早先全村只500多人,就出了50幾個健力好手,每次只要有比賽全村總動員,組隊參加得獎無數。

楊正明義務提供村民與來自全台各地,對健力有興趣的人教學與訓練。他說:「國內十個國手初賽,大約8~9個人是從這裡訓練出去的。如吳惠君、楊森、王詩婷、莊筱嬋等人。」在他運動科學思考邏輯的訓練下,帶出來的選手屢獲佳績,揚名於國際體壇。

比悠瑪部落的台灣之光

別人以文會友,在「部落重量學院」則是比力氣聯絡情誼,近60年來,楊氏兄弟傾力提攜後進,村落的青少年因而多了一條新的升學管道,不少孩子已升上體育學院,並學有專精。而在「國手製造機」尊稱下,楊正明帶出一位比悠瑪部落的台灣之光。

英雄出少年,楊森在國際健力賽頻頻得獎,目前就讀於屏東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三年級。在健力家庭長大的他,父親及叔叔都是健力好手,小學六年級時被叔叔兼教練楊正明挖掘,從此展開健力生涯,在國際上屢獲傲人佳績。

部落重量學院建力練習者,正在練「硬舉。」部落重量學院建力練習者,正在練「硬舉。」(記者楊秋蓮/攝影)

「訓練過程枯燥嚴苛,教練要求很嚴格,也曾懶散不想練」,楊森說,訓練過程中,他一度想放棄,所幸幾次比賽都有好的成績,適時給自己注入力量,讓他又找回自己,不斷超越自我,刷新紀錄。

繼2014年獲得菲律賓亞洲盃健力錦標賽四金、2015年盧森堡世界健力錦標賽銀牌後,2016亞洲盃健力錦標賽,105公斤級勇奪蹲舉冠軍、握舉冠軍、硬舉冠軍及三項總和冠軍,獨得4面金牌,打敗來自印度、印尼、阿曼、伊朗、香港等國選手,2017世界青年健力錦標賽上,楊森再度以105公斤級,蹲舉、臥舉和硬舉三項總合982.5公斤的成績,拿下銀牌,再度為國爭光。◇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