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輪胎堆置危機 環保署宣告:解決了
國內1年約產生12萬公噸廢輪胎,平均每月約需處理1萬公噸廢輪胎,處理後產生膠片約8,600公噸,售給國內汽電共生廠、造紙業等作為輔助燃料。2016年因膠片再利用量驟減,導致去化途徑受阻並造成廢輪胎堆置。環保署長李應元7日表示,經環保署輔導拓展再利用管道、媒合出口及推動處理業者破碎減容等措施,並補助地方環保局暫置及緊急清運,今年3月開始,每月再利用量都達到1萬公噸以上,廢輪胎堆置問題,可以宣告解決了。
環保署指出,去年國內以輪胎膠片替代煤炭作為輔助燃料的5家紙廠、電廠,相繼發生停用、減用、停工及爐管損壞等,導致廢輪胎去化管道受阻。環保署協調5家再利用業者恢復並增加膠片使用量,由每月6,000公噸提高至6,900公噸(增加15%);並指定15家處理廠之中,貯存空間還有餘裕者,再增加破碎減容貯存輪胎膠片,每月增加4,200公噸周轉量;此外也簡化膠片的出口程序,統計今年輸往日本出口量已超過4,600公噸。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祕許永興說,各縣市廢輪胎的堆置總量,已由今年3月的4,695公噸,持續降至目前約1,318公噸,已遠低於全國之安全存量約3,000公噸(僅約占49.63%)。這一波去化危機度過後,以後出口日本將維持在每月500到1,000公噸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