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業推循環經濟 環團:源頭減量才對症下藥
目前時裝業推動循環經濟,大多著眼在回收或把塑膠垃圾如寶特瓶再製,當作循環經濟成果。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昨(22)日指出,這只是把其他產業製造的一次性垃圾問題轉移到紡織業。想要減低環境影響,應該從源頭減量生產,才是真正對症下藥。
全球成衣生產在2014年高達1千億件。全球成衣業聚酯纖維使用量,從2000~2016年,由每年830萬公噸提高至2,130萬公噸,而以聚酯纖維為主的合成纖維則占成衣材質超過60%。綠色和平指出,時裝品牌對聚酯纖維的依賴,讓海洋微塑膠汙染越趨嚴重,不僅是海洋生態夢魘,也加劇氣候變遷。
綠色和平在米蘭時裝週,發布《時尚分岔路:時裝業減緩和閉鎖循環的起步》最新報告,打破時裝產業對循環經濟的迷思。羅可容說,品牌若將回收視為最符合環保的做法,將成為減低消費者罪惡感的「贖罪券」,更助長消費者隨意丟棄心態。
綠色和平表示,目前全球已有部分中小型業界,以生產耐用、可修補及回收的產品為目標,台灣政府單位也應跟進。例如:法國政府建立EcoTLC組織,為紡織業生產者延伸責任(EPR)設定目標,獎勵優化設計,並且提供追溯和回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