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蒲遷村遺址 經部:不會成石化專區
被800支煙囪包圍的高雄小港大林蒲地區,在行政院長林全支持下,高市府刻正展開遷村意願調查,究竟原址如何應用備受關注。陳菊日前多次強調,不會延續國民黨時期「石化專區」過時政策,並推出「循環經濟園區」概念;然而當地民眾與環團卻質疑,這只是換個名詞,擔心騰出的土地會開放更多石化工廠進駐。
大林蒲、枋坑及鳳鼻頭等沿海六里,面積124公頃,人口近2萬人、設籍1萬1,530戶,周遭被臨海工業區、煉油廠、煉鋼廠、發電廠及貨櫃中心等重工業包圍。
傳大林蒲遷村後土地使用定位「循環經濟園區」;中央在高雄設立「石化業高值化南部辦公室」,雖然陳菊一再保證不會再蓋石化專區,市府也強調未來主導權在中央,原址不只循環經濟,綠能和環保產業都是可能選項。
不過,高市議員陳麗娜仍憂心,高值化不等於低汙染,就算有「循環經濟」美麗包裝,本質還是石化廠,「未來,能保證轉型達標?汙染不會增加?」這些市府都該說清楚,不能只劃大餅就要全民先買單。
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黃國維表示,「絕對不可能在大林蒲再設一個石化專區」。他說,蓋石化專區沒有國際競爭力,全球都再朝高值化、低汙染策略前進,台灣石化業者也清楚石化走傳統老路也拼不過中國壟斷速度以及美國原油價格,台灣石化廠對於「不轉型就等死」心知肚明,根本不可能再去搞什麼石化專區。
黃國維分析,100萬噸石化原料產能,需要耗費100萬噸乙烯、70萬噸丙烯與30萬噸丁二烯(加總200萬噸原料,產出100萬噸石化原料產品),產值完全沒有競爭力,就連石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也計畫西元2030年邁向石化高值化升級,「現在除了中共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再蓋大型石化專區了」。
黃國維表示,「再不轉型,只能等死」,高雄工業業者深有體會,應及早盤點資源,創造加值、不加價(成本)、不增汙染的新經濟,並創造就業機會,唯有透過推動循環經濟,高雄產業翻轉升級與產業區位重整,才能讓產業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