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教師提琴夢 一把琴改變原民孩子宿命
「老師,您可以教我小提琴嗎?」
一天,學生對陳珮文的小提琴產生好奇心,向她提出了學琴的要求。於是,夫妻自費買了4把小提琴給孩子學習。親愛國小單親、隔代教養弱勢的小孩比例很高,這些孩子往往帶有學習不力和行為問題。一開始,王子建「並不是有計畫的想要教琴,只是想要讓他們藉著拉琴盡量不要蹺課」。
因為拉琴,孩子在學校找到樂趣,於是,陳珮文開始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教學生小提琴。最後,甚至連假日時間也花在學生身上。這種情況讓王子建很不滿,夫妻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最後連離婚都脫口而出。
回想那時的衝突,王子建笑著說,我沒有智慧去忍受這種情況,所以吵架也是溝通的方式之一。她很想帶這些孩子,可是我覺得很可怕,剛要跨出這一步就吵架了。我被罵心情當然會不好,後來靜下心來反省,我覺得她做的是對的。我花了很多時間說服自己,讓自己跨越觀念。
於是,夫妻開始齊心協力帶學生練琴。他們放學後將孩子留在學校,把營養午餐炒成晚餐,然後練琴、寫功課,晚上再用車送學生回家。
這些孩子展現了優異的音樂天賦,音感和拉奏的能力都十分令人驚異。然而,王子建卻發現,孩子們很多的問題都出在生活層面,連最簡單的何時起床、如何吃飯、如何打理儀容、整理房間都是問題。
這些雖然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卻會影響學生人格養成。所以「留下來後,我們開始有機會去教孩子這些東西。」除了琴藝之外,他們在「帶領樂團的初期,他們就是從品行開始改變,他們從音樂中學人跟人的互動、尊重與自我調節。」
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能力驚人,很快的讓陳珮文必須找新的老師。位居偏遠山區又缺乏經費的親愛國小很難吸引音樂師資,還好,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長劉弦詠伸出了援手。交響樂團派出團員支援陳珮文辦的辦音樂冬令營,當團員看見師生的熱忱之後,其他團員開始陸續上山,後來連知名的小提琴家林昭亮都義務幫助孩子完成夢想。
除了師資的問題,夫妻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目前就讀高中音樂班的蔡駿霖回憶,小學時會有喝醉酒的家長來學校大吼大叫反對孩子學琴。面對多方面的壓力,只要孩子有意願,夫妻就奮力堅持,希望學生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然而更現實的問題還在後面,學生升上國中後,如何讓他們繼續學琴呢?如何繼續涵養他們的人品呢?這個問題讓他們覺得有點使不上力。
他們發現學生上國中之後,也不回學校練琴了,行為也開始走樣了,又回到族人以前的人生軌跡。那時王子建和陳珮文經常吵架,「我們不能國小做一做,國中讓他自己發芽。你有看過農夫用發芽對待他的農作物嗎?沒有呀!它發芽了你要更呵護,等它茁壯,等到它成大樹才可以放手。所以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
於是,夫妻決定讓畢業生就讀草屯國中音樂班。學生遠赴草屯就面臨住宿的問題,他們向銀行借貸650萬元買房子,為了來往山區與草屯又借了250萬元買廂型車。他們仍必須為孩子的學費而苦惱,還好善心人士伸出援手,暫緩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王子建夫妻讓國中生住宿舍,還請阿姨看顧他們,就讀中與大學的學生各自上學,禮拜五晚上回來一起團練。目前他們的團員有75人。國小部的學生也會下山一起到草屯團練。團練時夫妻帶領大學生和高中生,再由他們帶領國中、小的學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