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公民參與 創意綠能豐富生活
綠能觀念必須下到市井小民都能接受與使用,在生活中透過簡單實作教育,地方各自發揮創意、找尋因地制宜的各種愛土地發電方式。台灣環保聯盟祕書長陳秉亨發揮創意,串聯宮廟文化,社福公益等激盪綠能無限可能。
陳秉亨表示,企業、專家都看好台灣未來綠能發展,但「能源轉型過程若缺了公民角色,就不會成功」。關鍵在於一般民眾對能源轉型認知是否提升,「就算未來再生能源發展到20GW,民眾沒建立消費綠電習慣,能源轉型還是失敗」。
陳秉亨從事環保運動20年,因搶救中華白海豚事件,間接擋下國光石化而聲名大噪,他推廣社區綠能,不用條條框框與大道理,只有輕鬆詼諧比喻,夾雜國台語,將文謅謅的環境政策轉譯成社區居民能消化的語言。
綠能收益回饋社區 民眾才有感
陳秉亨坦言,電價便宜,政府再強調綠能重要,民眾還是無感。不過,「當綠能為社區賺錢」情況就不同了;他舉例,台灣用電量2‚400億度。如果人民可以投入綠能,從中獲利0.1元,人民每年可得到240億元,如果是分配到3千個農村,等於每個農村每年有800萬元的發展基金。
「台灣對能源缺乏想像力」,陳秉亨認為,透過再生能源可以做很多事,他與團隊2015年為保育白海豚,在彰化粘錫麟故居整建「白海豚媽祖宮」,藉由「信仰」拉近漁民對漁獲與保育間的平衡。「碰巧,遇到政府喊出非核家園,順勢在屋頂架上太陽能板」,將「保育、綠能、文化」巧妙結合,進階成「綠能白海豚媽祖宮」。
發揮創意 精彩綠能生活
為了讓大眾喜歡綠色生活,2016年,環盟開發一款「太陽能行動咖啡車」,陳秉亨說,咖啡車靈感來自校園門口趴趴走的養樂多媽媽車,這款綠能行動咖啡吧一天賣50杯咖啡沒問題,目前6台交由弱勢團體經營,咖啡豆由法人機構贊助,達到「綠能宣導、社會公益、公平交易」3大目的,透過太陽能板供電,咖啡車也可搖身變成卡拉OK車,這就是陳秉亨的有機社造學。
綠能、公益、社造、信仰、文化,通通可創意拼搭,完全沒有違和感,不過,當「公民」綠能創意遇到「公部門」計畫核銷,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陳秉亨盼跨部門能整合,不要再浪費大筆政策預算,卻事倍功半、效果不彰。
台灣綠能要在國際發光,找出地方特色利用行銷加值結合很重要。他舉例,韓國善用戲劇置入國家優勢產品,「韓劇男女主角總選在太陽能板前約會」,其實,台灣也有亮點,「台東卑南鄉達魯瑪克」(Taromak)部落,正在朝「綠能部落」實踐。
全台第一個社區自主部落電廠誕生
傳統領域內有76年前日治時代東興水力發電廠,2年前,部落認為達魯瑪克有充足日照與水力,可發展成百分百綠能部落,未來綠能收益可促進社區發展。目前部落已完成活動中心、教會等共3個示範點,社區建立綠能概念後,如今,2017年的秋天,部落招募股東進行公民電廠實驗,以魯凱族花百合花為名,族語Baringiyalay(巴里陽萊)電廠計畫。在民團、環團夥伴的支持下,全台灣第一個由在地居民自發的原住民部落電力公司即將誕生。
這張「原住民部落慶典舞與太陽能板」照片很有故事性。綠能結合文化,由下向上建立部落綠電使用意識,兼具部落利益,又能實踐能源自主、培植部落綠能人才、促進部落觀光。陳秉亨期許,台灣善用獨特文化行銷綠能,台灣產業成為國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