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再現人間
「社會主義」刻正籠罩全球,各國政府或多或少都在施行社會主義政策。該政策的施行早已有「溫水煮青蛙」和「零用錢經濟」後果之指稱,對於人民的福祉不啻是戕害,可是因為社會主義所描繪的藍圖十分迷人,很輕易打動人心,不論是何種階層的人都很難不受迷惑,而其造成的後果更往往很難被認知其因果關係,尤其是絕大多數名家都尊崇社會主義,對於主流學說敢於提出異議者更是鳳毛麟角。奧國學派學者就是這種稀有人物。
奧國學派學者中,以米塞斯和海耶克兩人對社會主義的抨擊最為猛烈和有力,關於海耶克的說法與做法,6月9日本欄已扼要作了解說。至於米塞斯,他是把經濟學納入社會哲學或行為通論的架構中來處理,與當代主流經濟學者所宗奉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偏於把經濟學寄託於數學或統計學部門有所不同。
已故的自由經濟前輩、《自由中國》半月刊主筆夏道平先生指出,這一差異,關乎他們個人學問造詣之深淺廣狹者,乃至關乎經濟學之是否被確實了解者,其事小;關乎其影響於人類文明演化之分歧者,其事大。面對這個關係重大的分歧路口,他選擇認同具深厚廣博的社會哲學基礎的奧國學派經濟思想,且花4年的時間將米塞斯的代表作——多達80多萬字的《人的行為》(Human
Action)在1976年譯成中文,傳布到華人世界,而它正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照妖鏡」。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是人的行為學之一部分」,而當代主流經濟學屬於技術層面的分析工具,愈來愈多,早已欠缺清醒的社會哲學作為基礎,對人性及人的社會欠缺基本的認識。問題的出現就在那個「人」的正確概念,沒有被當代經濟學和讀經濟學的人時時刻刻緊緊把握住。當前的主流經濟學,完全摒棄人的修養或倫理道德,以數理模式機械化人的行為,將人「物化」、「機械化」。
米塞斯在《人的行為》中就「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問題」,主張:一、「均衡」只是理論家在推理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個思考工具,行為人不會、也不需要考慮「均衡」狀態;二、個人行為和市場過程總是趨向「均衡」,因為行為總是趨向完全滿足,而市場過程總是趨向消滅企業家的利潤和虧損;但行為和市場永遠達不到「均衡」,因為在趨向「均衡」的過程中,市場必然會不斷變化,而這又因為變化是生命的本質;三、市場過程的驅動力,來自為了追求利潤與規避虧損,而不斷伺機調整生產結構以適應未來消費者需求的企業家;四、以貨幣為依據的經濟計算,是生產手段私有制下企業家行為的思考工具,也是市場趨向「均衡」、生產結構和消費契合度改善的指南針;五、社會主義下,因為沒有自由的生產手段市場、沒有生產手段價格,任何人都不可能進行經濟計算、比較不同生產結構的利弊得失;六、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理性地使用生產要素,社會主義不可能實現、不可能成為有效的社會分工合作體系。
《人的行為》中譯本1991年出版修訂本,這兩版都是夏道平先生翻譯的,都已絕版,而新的譯本在今年6月由最有資格翻譯的謝宗林先生全新譯出,是了不得的功德,台灣人民應認真仔細閱讀,俾撥開社會主義迷霧,免於被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