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3年之間大變身(上)

⊙何清漣
5月14日,中國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據中國官方介紹,這個為期兩天的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提出3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表示要參會的國家共有亞、非、拉美與歐盟共百餘個國家 。北京高調宣布:這是在世界出現逆全球化潮流的情況下,由中國搭建平台,習近平擔任總指揮、世界各國合奏的一曲交響樂。

在華麗的表象下面,細心一點的讀者就會發現,從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設想至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中國的「一帶一路」從目標到資本籌集方式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標:從輸出過剩產能到當全球化新領軍

2013年,中國試圖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以此為核心,籌劃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藍圖,向國外大量輸出過剩產能,評論者將此稱之「中國版馬歇爾計畫」。「馬歇爾計畫」這詞早就棄用,輸出「過剩產能」也省略了「過剩」二字。從2016年1月亞投行開業之後,中國關於「一帶一路」的宣傳用語逐漸變化,越來越高大上,背後原因乃是美國政治的變化。

川普參與美國總統大選,以其反全球化的姿態橫空出世,並誓言廢除歐巴馬的TPP協議。美國輿論與政界不少人反對川普,從競選時就開始預言:美國退出TPP,就等於讓出亞太地區的領導之位,讓中共填補。到了11月大選塵埃落定之後,英美主流媒體一致悲嘆,美國將放棄全球化領軍大旗。英國《金融時報》立刻將「世界總統」這一位置的職能分拆為二,在〈中國將引領全球化〉一文中,將全球化經濟領軍大任授予中國;在〈梅克爾是西方衣缽的繼承人〉裡,將西方價值的接班大任賦予了德國總理梅克爾。支撐經濟全球化的價值主張,即人權理念、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推廣被從全球化經濟領軍的身上剝除了。

一向被視為「新聞自由之敵」的中國政府倒也當仁不讓,加上TPP協議因沒有美國加入而胎死腹中,於是趁機將「一帶一路」計畫當作中國力扛全球化經濟領軍大旗的起步機會:首先,將「一帶一路」定義為一首需要眾多樂手參與的交響樂,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擔任交響樂的總指揮;其次,中國認為,大力推廣一帶一路已經具備基礎條件,幾個平台已經搭就:70個成員國、1千億美元股本金的亞投行(2016年1月開張),其中中國認繳了股本30%多;中國投資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在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中國投資興建了4G時代的TD-LTE技術,促進了這些國家的電聯現代化。

重大變化:從中國出資到共同出資、共擔風險

「一帶一路」說起來龐大,其實是個可虛可實的計畫。實,是指這兩條絲綢之路上的許多國家,本來就與中國有或多或少的經濟聯繫,或投資、或貿易。世界上現有22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經與將近170個建立了經貿來往。基於這一現實 ,納入一帶一路只是形式上的變換;虛,是指納入一帶一路之後,對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來往到底會有什麼變化?這完全取決於錢從何而來。從提出「一帶一路」的設想以來,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下三方面:投資的錢從哪裡來?項目的利潤有何保證?有無投資風險,風險有多大?

這些問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4日在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點是:長期來看,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不是單向的資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構建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必須借助市場力量,以市場化融資為主,積極發揮人民幣的本幣作用。以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形成正反饋。(接下文)——轉自美國之音◇
延伸閱讀
增資絲路基金 習近平投4500億
2017年05月14日 | 7年前
一帶一路峰會臨近 北京安保升級
2017年05月03日 | 7年前
沒有共產黨 中國才有夢
2016年09月18日 | 8年前
陸重金買下希臘最大港經營權
2016年01月2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