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道德教化——管寧


管寧,字幼安,東漢北海朱虛人,是春秋時代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人,身高八尺,美鬚眉。

管寧年少時,曾與華歆一起鋤地耕種,管寧見地上有塊金子,不為所動,照樣揮鋤,視金子如瓦石;華歆則撿起來,看一看才擲到旁邊。兩人也曾同席讀書,外頭有乘坐軒車、穿着華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毫不理會、繼續苦讀,但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管寧見此狀,便把席子割開兩邊說:「子非吾友也!」此即為「割席斷交」的典故。

管寧十六歲時喪父,親戚們可憐他家境貧寒,合力贈送喪葬物品,幫忙殮葬,但他推辭不受,堅持用自己力量處理喪事。相對地,當親戚鄰居們因窮困而缺米,管寧必定分享自己米糧去救濟。

據說管寧從遼東回來時曾遭遇暴風,這時候海上風浪大作,船快翻了!管寧此時正襟危坐,向天說道:「我管寧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茅房也忘了覆帽,我一生所犯的過失,必定就只是這些了!」與管寧同行的其他船隻都沉沒了,只有他的坐船安然無恙。

當時正值夜晚,四周漆黑無光,船中人不知將船泊在哪裡暫時避風,此時忽然望見遠處有火光閃現,於是眾人朝火光駛去,平安抵達一個小島,可遍尋島上並無人煙,更沒燃火痕跡。於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天佑好人,天護高士!

不僅如此,管寧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絕口不談世間俗事。他教化當地人明禮義、知廉恥,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老百姓也都受到其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

——摘編自「正見網」◇

延伸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為復興道德根本
2017年07月15日 | 7年前
善的力量
2017年07月08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