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渣筷子 環保又好吃?
基隆中山高中以環保永續的觀點出發,探討用「水果渣」做成筷子的可能性?台灣外食族多,每年免洗筷使用達280萬雙,含有二氧化硫,不利於身體健康、對地球環境也相當不友善。該校高一生科展作品「食在健康--水果筷子」以水果為原料來製作筷子,於第57屆高級中等學校北一區科學展覽會榮獲農業與食品學科「優等」。
范純浲、安祈平兩位同學,在國二時期就讀中山國中,曾參加過科展,以研究牛奶的純度及穩定度為研究主題,獲得優等佳績。升上中山高中部後,仍舊持續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與同學自組隊伍,以環保永續的觀點出發,探討用「水果渣」做成筷子的可能性?
安祈平同學有一天恰巧看到一則報導說,印度有一位發明家,用米飯做成餐具,用餐完後還可把盤子吃下去,完全不留下垃圾。因此就想到,是否也可用水果為原料來製作食用筷子,取代免洗筷。
范純浲同學說,以水果為原料來製作筷子,是因為他們假設這個筷子在使用完畢後可以被人類吃下肚,因此最好能兼顧營養成分,而水果具有礦物質、維生素,纖維質,對人體有益,因此想製作一個兼具營養又可以吃的筷子。
他們嘗試過許多水果,包括蘋果、鳳梨、奇異果、水梨、芭樂等,試著去皮後用循環乾燥機乾燥脫水,測量殘留下的纖維質,也試著打成泥放置於模型中,讓它自然乾燥後,並測量它抗壓最大值,以考量它是否容易變形。
研究最終結果雖然還未找到最適合的水果,與完成硬度最強的水果筷,但這個研究題目相當有意義,為了地球的環保,值得再持續深入實驗。
鄭亦傑在中山國中部時曾參加過數學科科展,這次和安祈平、范純浲同學合作,他相當感謝蔡屏玉、張子軒兩位指導老師的無私教導,讓他們可以大膽的作實驗假設、縝密測量、統整歸納的學習,最後也克服心中恐懼,大方的在科展中以口頭發表自己的實驗成果,是難得的學習經驗。
基隆中山高中近年來在科展中屢獲佳績,歸功於指導老師用心帶領學生深入研究,蔡屏玉老師說:「這次科展完全放手讓同學自行施作,他只定期要求他們回報研究測量的數據,他們自主學習的態度,值得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