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創始人談現今網路三大隱患
以下就是提姆‧伯納斯-李的公開信全文:
從我提出全球資訊網的原始構想至今已28年了,當時我把資訊網設想成一個開放平台,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分享資訊、存取資訊,以及跨地域、跨文化的互助合作。如今資訊網已在很多方面實現這個願景(儘管開放問題一直都有抗爭);但過去一年以來,我越來越擔心三個新趨勢,我認為我們必須把局勢扭轉過來,讓資訊網發揮真正的潛力,成為服務全人類的工具。
1. 個人資料缺乏隱私
很多網站的經營模式是以提供免費資料來換取個人資料,看到冗長又費解的條款與條件,很多使用者仍願意配合這種交易。獲取免費服務時,我們基本上不在意某些資料被收集;然而我們卻沒認清那是個詭計。當我們的資料落到別人手裡時,我們就失去個資的掌控權,我們失去了選擇何時、跟何人分享資料的權益。而且,我們往往無法向業者反應我們不願分享的資料(尤其是給第三者的資料),只能看到那些條款與條件。
業者廣泛收集個資的行為還有其他影響。政府也會找業者合作,或強制業者,變本加厲的監視我們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並制定極端的法律踐踏我們的隱私權。在極權國家,人權很容易被侵害,博客主會遭逮捕或殺害,政敵會被監視。即使在相信政府會重視公民最大權益的國家裡,時時監視所有人的行為也非常過分。它對言論自由造成威脅,妨礙人在網路上探討重要話題,如健康問題、性方面或宗教的話題。
2. 網路錯誤資訊太氾濫
多數人看新聞和消息只透過幾個網路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當我們在那些網頁上點擊連結時,網站業者就能賺更多錢。他們依據我們的個人資料做演算,挑選資訊給我們看,總而言之,這些網站會呈現我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如此一來,一些令人驚喜、令人震驚或迎合口味的錯誤資訊或假消息就會像野火般散播開來。而且,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會利用資料科學(大數據)和機器人大軍,操控系統、散布錯誤消息,從中獲取金錢或政治利益。
3. 網路政治宣傳需要清楚透明
網路政治宣傳迅速變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的行業。由於現實中大多數人只從幾個網站獲取資訊,所以個人政治競選活動就利用收集到的龐大個人資料庫與日益精密的的電腦演算法,直接針對使用者打廣告。有消息指出,2016年美國大選時,Facebook每天最多出現高達五萬條這類廣告,這種情況幾乎無法去管控。還有報導說,現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的一些政治宣傳方式很不道德,例如把選民導向假新聞網站,或使其他人接收不到民意調查。有針對性的政治宣傳可以對不同群體說完全不同、或自相矛盾的話,這算是民主嗎?
解決之道
這些問題很複雜,不容易找到解決辦法。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幾個大的改善方向。要找回大眾的資料掌控權並取得平衡,我們必須和網站業者合作,包括必要時研發新技術,如個人「資料莢」(data pods),以及尋找替代營收模式(如訂閱和小額付款)。我們必須力阻政府越界制訂監督法律,包括必要時上法院解決。為杜絕錯誤資訊,我們必須鼓勵Google和Facebook這些把關的業者繼續努力解決問題,同時別讓任何中央機關來判定何謂「真」、何謂「假」。我們要讓演算法更透明化,以便了解跟我們生活有關的重要資訊是怎麼來的,或有沒有一套甚麼共通法則。當務之急是把政治活動制度下的「網路盲點」消除掉。
我們「全球資訊網基金會」的團隊將持續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我們往後五年新戰略的一部分--更深入去研究問題、找出積極性的解決方針,並與各方人馬結盟,共同推展出一個人人享有均等權力和機會的資訊網。
資訊網或許是我發明的,但如今的環境卻是靠所有人共同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博客、貼文、推文、圖片、影片、應用程式、網頁等等東西正是全球數百萬網友的功勞。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推動著,有爭取網路開放的政治家、也有全球資訊網聯盟(W3C)這類提升科技的力量、親和力和安全性的標準組織,以及上街抗爭的人。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了奈及利亞人民(Nigerians)抗議一項社交媒體法案(該法案阻礙網路言論自由)、看到喀麥隆(Cameroon)民眾吶喊反對地方網路被關閉,還看到印度和歐盟公開力挺網路中立。
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建設了現有的資訊網路,而現在要靠我們大家來建設我們想要的資訊網路 – 寫給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