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拆不拆?中山大學「iConcern」打破二元對立

中山大學「國父及蔣公紀念廊」在蔣介石去世10年後落成,花了800萬元,36歲的蔣公與國父「穿越時空」併置。(中山大學網站)
中山大學「國父及蔣公紀念廊」在蔣介石去世10年後落成,花了800萬元,36歲的蔣公與國父「穿越時空」併置。(中山大學網站)

【記者李怡欣/高雄報導】

為了討論校園銅像議題,中山大學組成銅像處理委員會,選在4/5日蔣公逝世紀念日當天,在西灣藝廊(原蔣公行館)宣布,透過民主審議機制公開討論銅像去留。由中山政治所教授廖達琪首創校園議題數位交流平台「iConcern」廣邀中山教師;職員、學生與校友,表達銅像拆遷看法,目標達9千粉絲人數,6/10蒐羅各方意見後,交校務會做最後決定,預定6月底處理完畢。

蔣公銅像每年總引發爭議,中山大學以紀念國父為名,校內「國父及蔣公紀念廊」在蔣介石去世10年後落成,花了800萬元,中山校史背負歷史與政治意涵,校長鄭英耀強調,透過iConcern平台實踐審議與數位民主精神,希望打破拆與不拆這種傳統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多面向來解決爭議課題,以民主態度包容教育與人文關懷。

中山大學5日宣布透過iConcern數位平台,將銅像拆除議題交付公共討論。左起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副校長陳陽益、學務長楊靜利、政治所教授廖達琪。中山大學5日宣布透過iConcern數位平台,將銅像拆除議題交付公共討論。左起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副校長陳陽益、學務長楊靜利、政治所教授廖達琪。(記者李怡欣/攝影)

iConcern平台「以解決問題為發展目標」。所有議題均由學生提出,由校方、利害關係人或不同立場使用者交互溝通,學習換位思考,呈現解決方案的多元選擇。廖達琪表示,希望透過理性對話找出交集,在台灣走出一塊「有藍有綠、又不藍不綠的顏色」。

銅像議題不只政治,學校以校史、政治、哲學與美學,及空間等四個面向呈現議題背景;為鼓勵參與,學生發言可抵通識課點數,並鼓勵教職員表達意見,後續將陸續舉辦辯論、短講與世界咖啡館及公聽會。

即日起至6/10進行三個月討論、蒐集意見交委員會投票,彙整各種方案後,6月底前交最後決策單位校務會議定奪,但也可能再經過幾輪共識,校方澄清,活動由校友贊助20萬元提供抽獎,未用到同學的學雜費或學校公費。

中山學生會會長郭書成認為,「民主不見得是效率,但透過民主的等待是值得的」,希望對於蔣公銅像拆不拆付諸公共討論,打破台灣學生普遍對公共議題的冷漠常態。中山學生會會長郭書成認為,「民主不見得是效率,但透過民主的等待是值得的」,希望對於蔣公銅像拆不拆付諸公共討論,打破台灣學生普遍對公共議題的冷漠常態。(記者李怡欣/攝影)

學生會會長郭書成表示,希望學生秉持熱情與開放氣度,用負責的理性言論看待,「不管銅像移不移,都已達民主價值所在」,是否繁瑣又曠日廢時?郭書成認為「民主不見得是效率,但透過民主的等待是值得的」,也希望打破台灣學生普遍對公共議題的冷漠常態。

延伸閱讀
博士生成婚 邀獼猴見證婚禮
2016年07月31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