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餐飲業學聖賢 扭轉企業文化

新加坡同樂集團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員工,流動率比起當地同業明顯降低。圖為示意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新加坡同樂集團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員工,流動率比起當地同業明顯降低。圖為示意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郭曜榮)

俗諺云:「三流的企業人管人,二流的企業制度管人,一流的企業文化管人」,新加坡家喻戶曉的同樂餐飲集團,在2013年導入聖賢教育,從高階主管帶頭做起,要求員工學習《弟子規》與中華傳統文化,該集團總裁周家茵表示,人與人的相處變和諧了,相較於新加坡餐飲業平均50%的人員流動率,同樂集團在2016年的員工流動率降到了24%,遠低於平均。

新加坡屬多元種族與宗教自由化國家,企業多採西方管理文化,用科學方法輔導工作追求利潤,周家茵說,但盲目採用西方管理制度、忽略東方的倫理哲學的結果,是員工在做人和做事間失去平衡,心態品行欠佳,進而影響到公司業績。

該集團品牌總經理劉小岩也表示,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對於餐飲這份「伺候人的工作」談不上熱情,就是打工賺錢,其他地方多給50元就跳槽了,「以前同樂集團被稱為新加坡餐飲業的黃埔軍校,很多員工被挖角,一度全國所有的五星級餐廳主廚,基本都是從同樂集團出去的」。員工對工作沒有熱情,很多人熱衷於買樂透,沉迷於賭博,一心一意想發財,最後有個別人對家庭和公司造成嚴重損害,「命都丟掉了」。

傳統文化從內求與利他開始

同樂集團的創辦人是周家茵的父親周穎南,為知名的南洋儒商,很早就到東南亞闖蕩,1970年因印尼排華,境內的華文學校全部關閉,周穎南擔心斷了中華文化的根,毅然決然放棄辛苦建立的事業,一家人從印尼移民到新加坡,兒女在他的堅持下,皆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周家茵在大學赴美學成歸國後,一次到中國大陸參訪,發現有企業以《弟子規》培訓員工,效果很好,於是2013年開始,集團內義務開班、聘請教師來教員工《弟子規》,自己也跟著上課,她發現,學習傳統文化應從內求與利他開始,「從改變自己開始,才能改變環境,企業要守法經營,也有培養合格社會人的責任,要創造好的發展環境,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與幸福的員工」。

周家茵說,同樂集團目前已辦了9屆的學習班,每班32位學員,有人把家人也一起帶來上課,700多名員工中,已有200多名員工受惠;研習結束後,員工們以小組的方式自辦讀書會,每天讀15分鐘的《弟子規》,15分鐘心得分享。集團副總裁曾寶玉表示,初期推動遇到很大阻力,由於新加坡企業是依循政府要求的高生產力方式來營業,人員都用得少,一人多工的情形普遍,因此第一線的廚師長在人手緊繃的情況下,對於公司要求培訓,心態很不平衡,質疑「要賺錢還是要讀書」;另一種情況是,有員工讀了《弟子規》後,「人變好了但也跑了」,明白了做人與人生道理,於是離職回家孝敬父母去了。

推行聖賢教育 堅持很重要

「在公司推行聖賢教育,堅持二字非常重要」,同樂集團一名人資主管談到,剛開始在新加坡真的非常困難,「但不管別人怎麼講,只要把方向定下來,不斷去努力,相信有一天會看到不同的結果。」他說,新加坡是菁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較弱,在老闆面前,若謙卑一點,不把才幹顯出來,大家會怕失去機會,因此形成很競爭的環境。

他指出,當初同樂集團為精進管理,引進5S系統(類似台灣的KPI制度),其中最後一項是自律,這點令他大為頭痛,「人的視線只有180度,一轉身,沒看到員工了,辛苦制定的規章制度就沒人執行了,所以就裝監視器,增加視野,但只是勉強地推著團隊在走。」

劉小岩表示,透過培訓後,員工的念頭與態度全都轉變了,越來越多人認真看待行業的價值和服務的意義,了解到餐飲是一種關心人、幫助人和照顧人的服務,碰到事情說「我錯了」跟「我幫你」的人多了,埋怨的人越來越少,形成一個幫人就是幫自己的環境,更多員工對企業增加了認同與歸屬感,凝聚力跟向心力也顯著提升。他強調,因為教育,每個人都思考人生的意義,了解到「希望不是買來、福報不是拜來,只有像聖賢那樣去生活,才有那樣的結果」,服務業在伺候人,付出心血和努力其實是在積德,而餐廳不只是用餐的場所,也是一個修持的道場,「君子之道是不抱怨,不輕易隨波逐流,禁得起誘惑、耐得起寂寞,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更要懂得感恩惜福,珍惜跟愛護周邊的人跟一草一木。」◇

延伸閱讀
新馬代表訪雲林 注入南向新動力
2017年05月02日 | 7年前
不滿星光部隊侵權 自救會27日抗議
2017年03月07日 | 7年前
F1/虧損連連 馬來西亞2018撤站
2016年11月23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