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政策 專家:圍堵大於接觸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在美國時間1月20日宣誓就職,外界關心國際政經局勢的未來走向。台灣智庫董立文19日表示,從當前川普閣員的「成分」多為小布希政府的老臣來看,顯示川普有意將過去民主黨著重「接觸」、企圖讓中共重視國際責任的對中政策,翻轉為小布希政府主張「圍堵」大於「接觸」的戰略。他建議,此時台灣若不想淪為籌碼,最好不要以美中台三角關係來思考政策目標,而應以美台、兩岸「兩對雙邊」關係來因應變局。
台灣競爭力論壇19日舉辦「美國總統川普就職-中、美、台、日四邊關係之展望」記者會。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教授范世平表示,過去蔡英文當選時,他曾預測兩岸不會「地動山搖」、台灣邦交國也不會出現「雪崩式」斷交,目前看來方向基本正確。
他解釋,當前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最重要是今年「19大」的權力穩固,此時台灣只要不挑釁,習近平就沒必要打壓台灣的外交空間,因為打壓不僅會讓台灣內部的獨派聲音變大,中共內部鷹派要求「武統」的聲音也會變大,習近平深知當前武統除了正當性不夠,若美日介入的話,他還可能因武統不成被迫下台,所以習比較希望蔡英文能穩住台灣的獨派。
至於聖多美會斷交,范世平認為,應該是「蔡川通話」後產生的效應,引發中共內部鷹派的大力反彈,所以習近平為了消弭這些聲音,才選擇了一個斷交後台灣民眾才知道與台灣有邦交的聖多美普林西比,而不是巴拿馬、尼加拉瓜這些更有像徵意義的國家,這舉動也透露習近平並不願讓兩岸撕破臉。
范世平分析,十九大後,習近平應該不會繼續冷處理兩岸關係,因為這樣一來,只會把持續釋出善意的總統蔡英文推遠、逼蔡轉投美日的懷抱,並讓台灣獨派聲音加大。他認為,中共2017年的對台政策,可能會是「聯吳(吳敦義)、拉蔡(蔡英文)、反獨(獨派)」,並撤換多次誤判情勢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賴岳謙則認為,若美國採用「打台灣牌」來操作台灣議題,兩岸關係將會越來越緊繃。而兩岸關係加劇,也會使台灣對美日的依賴增加,台灣跟這兩個國家交往的談判籌碼就會越來越少,如此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不過董立文認為,雖然一般輿論都不看好川普,但全球企業界似乎不這麼想。以目前統計數字初估,川普已創造2.4兆的投資美國金額與114萬個工作機會,這還不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承諾將在美國創造的100萬就業機會,相信川普上台後數字還會增加。
他引用中共人大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員楊其靜發表的〈川普當選,中國面臨巨大挑戰〉一中為例,文中提到川普的保護主義,可能真的會對中國形成非常有效的打擊,只要中國周邊不穩,就會面臨資金外流的危險;更重要的是,過去認為中國製造業成本低於美國的認知,「很可能已過時而脫離現實」。
董立文表示,從中、美兩國的資金、土地、資源、設備、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最新統計來看,在美國投資能源、設備上都大幅低於在中國投資,中國雖然也有優勢,但整體而言,在美國生產成本確實可能比中國低3%到5%。
至於川普的對中政策,董立文表示,從川普內閣成員過去對中國或亞洲的言論來看,川普主張的對中、對日、對俄政策,其實並非突如其來的,而是早在2001年小布希政府上台後就已經規劃好的大戰略,當時是因為911事件全球反恐,才逼的讓美國的亞太政策不得不轉彎,嚴格的說川普現在只是重新回到這個路線。
董立文認為,與其把川普的批評視為要推翻要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歐盟、北約等政策,倒不如視為是川普想加入可達到美國利益的元素,而川普團隊批評歐巴馬的亞洲政策,其實重點是「歐巴馬講假的、太軟弱」,所以川普團隊上台後,可能會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真正去落實所謂的「亞洲再平衡」,但或許會改另一個名詞。
董立文建議,在蔡英文總統「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並重」的理念下,「期望美、中關係和平穩定與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政策目標,為拒絕台灣淪為任何一方的的籌碼與棋子,意即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這兩對雙邊關係來應處變局,二者互不干擾、區別對待,並以「雙軌並進、同時發展」作為工作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