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王以孝治天下
「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為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
《孝經》中把「孝」昇華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是天道運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載萬物的大義之理,是人必做的行為。
以孝治天下是中國古代聖王治國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國自來家國一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單位,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和則國和,家興則國興,家庭穩定則社稷穩定。所以自古教化百姓都首先從齊家開始。
《弟子規》通篇都在講孝。那麼到底甚麼是孝呢?現代人認為孝就是贍養父母,可古人不這麼認為,子游向孔子問孝時,孔子說;「現在人認為孝順只是在飲食方面能供養父母,狗和馬也都被人飼養照顧。如果奉養父母時,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飼養狗和馬又有什麼分別呢?」
子夏問孝時,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為孝乎?」其中「色難」有二種解釋:一是說侍奉父母時,子女一直都能保持和顏悅色最為困難;一是指無論父母的臉色是否好,子女都能始終恭敬最為難得。
《弟子規》中:「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是很容易的事情。當父母討厭我們時,我們還是一樣孝順他們,這種孝行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虞舜至孝 孝感動天
自古以來,能盡孝道的人很多,但是像舜那樣受了種種陷害仍能保持孝心者,畢竟少見。虞舜,本姓姚,名重華。父親叫「瞽叟」,是一個不明事理的 人,很頑固,對舜相當不好。舜的母親叫「握登」,非常賢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父親再娶。後母是一個沒有婦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後,父親偏愛後母和弟弟,三個人經常聯合起來謀害舜。
舜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即使在父親、後母和弟弟都將他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的情況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希望竭盡全力來使家庭溫馨和睦,與他們共享天倫之樂。
小時候,他受到父母的責難,心中所想的第一個念頭是:「一定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才會讓他們生氣!」於是他便更加細心地檢省自己的言行,想辦法讓父母歡喜。如果受到弟弟無理的刁難,他不僅能包容,反而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出好榜樣,才讓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經常深切地自責,有時甚至跑到田間號啕大哭,自問為甚麼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父母的歡心。人們看到他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懂事孝順,沒有不深為感動的。
有一次,瞽叟讓舜上房修補屋頂。舜上去之後,瞽叟就在下面放火。當大火熊熊往上燃燒,就在萬分危險之時,只見舜兩手各橕著一個大的竹笠,像大鵬鳥一樣從房上從容不迫地跳下來,逃過一劫。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鑿井。舜鑿到井的深處,瞽叟和象就從上面往井裡倒土,想要殺死舜。當象得意的以為舜的財產都歸他所有時,猛然見到舜走了進來,大吃一驚,但舜並未露出忿怒的臉色,彷彿若無其事。此後奉侍父母,對待弟弟,越加謹慎了。
舜一片真誠的孝心,不僅感動鄰里,甚至感動了天地萬物。他曾在歷山這個地方耕種,與山石草木、鳥獸蟲魚相處得非常和諧,動物們都紛紛過來 幫忙。溫馴善良的大象,來到田間幫他耕田;嬌小敏捷的鳥兒,成群結隊,吱吱喳喳地幫他除草。人們為之驚訝、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樣的恭順和謙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讚美和傳頌。
當舜繼承王位時,並不感到特別的歡喜,反而傷感地說:「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歡我,我作為天子、帝王又有甚麼用?」他的這一片至德的孝行,瀝血丹心,莫不令聞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淚下!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終於感化了他的父母,還有弟弟象。
在《中庸》中,孔子更盛讚舜:「舜其大孝也與」,大舜之「孝感動天」也位於《二十四孝》之首。
王祥臥冰求鯉
《搜神記》和《晉書》都記載了關於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侍奉他們,毫無怨色。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當時天寒冰凍,河水已經結冰,哪裡才能找到鯉魚呢?他便解開衣服,希望能用體溫化開冰,抓到鯉魚。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對鯉魚躍出河面,王祥高興地拿著魚回家孝敬繼母。鄉人驚嘆,以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
王祥長大成家之後,繼母對他依然百般刁難。但是他的弟弟王覽對兄長卻非常尊敬,每次母親懲罰哥哥時,弟弟就會來從旁解圍。王祥的道德和學問日漸提升,名聲也愈來愈好。繼母隨起了害王祥的念頭,在酒中下毒給王祥喝。結果弟弟發現了,在情急之下,衝過去把毒酒奪過來,當場要喝下去,後母看到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兄弟之情最終感化了繼母。王祥用其有德行和真誠,轉變了這個惡緣。
繼母死後,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裡」。
之後,王祥跟王覽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傳家寶劍給王祥,並告訴他,擁有這把寶劍的人,子孫一定會非常的發達榮顯。王祥立即把寶劍送給弟弟。史書上記載,王祥和王覽的後代九世都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正所謂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周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之一。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後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殭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後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青,用手一摸,發現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後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 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請求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是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受凍,如果母親離去,將有三個孩子受凍。繼母聽了深受感 動,終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