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尋梅自行車道 打造部落人文生態旅遊動線

羅娜自行車道起點。(記者黃淑貞/攝影)
羅娜自行車道起點。(記者黃淑貞/攝影)

文/記者林萌騫

為了打造原鄉多元的人文生態旅遊動線,南投縣信義鄉公所以現有的地方觀光資源,結合部落聯絡道路高低起伏的地形特色,規劃由羅娜至同富全長6.8公里的自行車道,成為全國最具特色的原鄉自行車觀光休閒路徑,並配合鐵馬驛站的設置,讓鐵馬族輕鬆享受在部落間的巡禮,並從陳有蘭溪右岸鳥瞰高山縱谷景觀,既有運動功效又能體驗原鄉自然及人文風情。

信義原鄉在地形上多高山縱谷,是全台著名的梅鄉,有三大賞梅景點風櫃斗、烏松崙及牛稠坑,加上分散各部落的賞梅秘境,每年元旦前後,總吸引無數賞梅人潮,假日的台21線新中橫公路車潮更是綿延數公里。信義鄉農會還有一座梅子夢工廠,產銷的梅製品聞名海內、外,「踏雪尋梅」也就成了信義鄉最具原味的代名詞。

除了民國58年開始設立的東埔溫泉觀光區,每年吸引近百萬泡湯人潮,成為歷史悠久且享有盛名的大眾旅遊景點外,鄉內的其他景點,信義鄉公所都定位為小眾深度旅遊,希望以不破壞生態、不衝擊環境的理念,永續經營原鄉的觀光旅遊。

踏雪尋梅自行車道 串聯4部落

信義鄉長史強表示,信義鄉踏雪尋梅自行車道沿著以清朝八通關古道為藍本所演繹的投59線,串聯羅娜、久美、望鄉及同富等4個部落,途中有多處古道遺跡,包括獵人古道、萬興關、千歲吊橋、石頭教會等,非常適合2天1夜的深度人文生態自行車之旅。

由台中的高速公路為起點,開車至信義鄉只要1.5~2小時。進入原鄉後,舉目所見皆是高山縱谷,瞬間就融入遠離塵囂的寧靜氛圍,能讓都會民眾擺脫平日的喧囂,享受都市生活中難有的自在和恬淡。

自行車道以羅娜為起點

踏雪尋梅自行車道以全國最大的布農族部落羅娜為起點。羅娜是日治時代信義鄉的行政所在地,也是布農族第三次大遷徙的落腳處。日本人為何如此選擇,可和在地的族人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探索。

聖誕節是原住民的過年,原鄉遊子都趕回部落過年。信義鄉公所於每年12月24日晚上平安夜,在羅娜村天主堂舉行點燈儀式,並安排詩歌禮讚、煙火秀及原住民歌舞競賽,現場還提供原住民傳統美食小米露、麻糬、烤山豬肉供民眾品嘗,活動豐富精采且充滿原民味。

原民味平安夜 吸引上萬遊客

好客的村民家家戶戶總動員,張燈結綵,拚創意比巧思,將部落布置得宛若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結合原民風味夜市,加上深夜持火把報佳音的特色,整個羅娜村成為萬人空巷的不夜城,熱鬧非凡,每年歲末年終總是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已成為信義鄉獨具特色的慶典之一。

史強指出,公所已在羅娜完成「布農文化園區」的展演設施,包括環境美化、停車空間、夜間照明、休憩平台、展演舞台、涼亭座椅等設施,供遊客遊憩、賞景,平時作為布農族舉行大型祭儀的場所。未來,將繼續籌募更多經費,把園區建設成自行車道沿線最大的景點。

觀光服務所長柯美英說,農業課還規劃在園區圈養溫馴梅花鹿,供遊客觀賞、互動;羅娜國小後方將設置公有露營區,私人露營區及民宿也有逐漸興起的趨勢,將能逐漸解決遊客過夜的問題。

百年古蹟 萬興關及石頭教會

從羅娜到久美,基本上是一段和緩的下坡路段,迎著涼涼的山風,騎起來相當輕鬆愜意。久美部落不大,但是萬興關和石頭教會卻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蹟,相距不到百公尺,可讓車友稍事休息及了解這2座古蹟的歷史典故。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雲林撫墾局於楠仔腳蔓社(今久美村)仿照書院制度設立原住民第一所學堂「萬興關」,門口的萬興關碑因陳世烈的建議於同一年設立,後來堙沒於荒草中,直到民國15年才被當地日警草野豐吉發現,雕刻文字部分仍清晰可見,才知清代已在此設立學堂,為南投縣原住民教育史上留下一個佐證的珍貴碑記。

萬興關。萬興關。(記者黃淑貞/攝影)

南崗國中校長何光明指出,久美部落是信義鄉所有部落當中文風最盛的地方,早在他小學時期,教會就把當地優秀子弟送往埔里就讀,栽培出很多校長和公職人員,包括現任鄉長史強都是當時有計畫重點培養的人才。

萬興關遺址至今尚留有涼亭、石碑,可供休車友們休息、憑弔。往前騎不到100公尺就是「久美基督教長老教會」,因教會的四面牆壁是由同一塊巨石敲打下來的方形石板所砌建而成,因而以「石頭」教會聞名。

石頭教會。石頭教會。(記者黃淑貞/攝影)

久美原是鄒族部落,舊稱「楠仔腳萬」,隸屬於鄒族的鹿都社群,日治時期以來,因行政區劃分和阿里山鄒族缺乏聯繫而孤立,加上日人強制布農族遷移至鄒族領域,並中止鄒族祭儀、廢置鄒族會所,在混居、通婚下,語言、文化、族群認同出現了變化。光復後「國語」進入,對久美部落造成雙重壓迫,族語嚴重流失。

千歲吊橋 搖擺風情一走難忘

久美部落和第三站的望鄉部落在行政區上合而為一,稱為望美村。從久美騎進望鄉有2個選擇,其一是往下走台21線,膽子大的車友可直接騎上八通觀古道遺址之一的千歲吊橋,該橋橫跨阿里不動溪,興建於光緒10年,成功試膽後,200公尺外的對岸就是望鄉了。

千歲吊橋。千歲吊橋。(記者黃淑貞/攝影)

吊橋兩邊的橋頭各有身著鄒族和布農傳統服飾的一對男女浮雕。除了溝通往來的功能,千歲吊橋的搖擺風情,更令所有走過的人難以忘懷,也都不太想走「回頭路」再來一遍,倒是當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當一回事地將機車直接騎過去。

鄉公所已向中央申請經費,重新整修千歲吊橋,未來會加建觀景台,讓男女朋友或夫妻走上觀景台看玉山,「搖擺」的原貌也一定會保留下來,因為長200公尺、高100公尺、寬則不到1公尺,搖擺幅度絕對夠刺激,是能大幅增進情侶或夫妻感情的一座橋。

前觀光服務所長全秋雄談到,在吊橋上,可玩紙飛機,因為橋面上風大,紙飛機不但不會往下掉,反而越飛越高。他回憶國中時代,天天上學要經過的吊橋,比現在還高3、4層樓高,桃芝颱風時已填平了10多公尺。

望鄉家戶 皆面對玉山而建

望鄉地名的由來,根據部落的傳說,是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管理高山原住民,要求信義鄉布農族從中央山脈的故鄉遷出。當時的老頭目告訴大家,千萬不可以離開布農族聖山「玉山」的視線範圍,於是遷到現今的部落所在,部落每戶人家的屋舍,都面對玉山而建,每天一開門,抬頭就可看見他們永遠的故鄉「玉山」。

在踏雪尋梅自行車道沿線,望鄉的民宿和露營區最多,安排自行車2日遊的遊客晚上可住宿在部落。較早設立的特色民宿有3家,都構密思、谷盧巴及兀瑪斯農莊共可接待122位遊客,都構密思民宿另設有露營區。102年以後,又有勞恩布妮、烏莉民宿等新業者加入,提供更多床位。

圍牆石板書寫姓氏和特色

到達開門見玉山的美麗部落後,可先慢條斯理地享受一頓以當地高山蔬果所料理的布農族風味餐,然後騎上單車在部落的每條巷弄逛逛,每戶人家在圍牆上都會以石板書寫家族的姓氏和特色,鑲在自家的圍牆上,值得細細閱讀。部落入口處刻有部落意象圖,以大石頭刻畫部落的遷徙、開拓、造圳、災難、建立教會、拔河力士及部落人物。

望鄉部落家門前的石板。望鄉部落家門前的石板。(記者黃淑貞/攝影)

獵人古道沿途生態豐富

從部落的登山口走入獵人古道,白天在沿途可看見豐富的植物及鳥類生態,登頂後,在望高寮向右看,可仰望玉山主峰和北峰,向左看,可欣賞直到水里的整條陳有蘭溪溪谷景色。晚上由老練的獵人帶領,會告訴你什麼聲音是由貓頭鷹、斑鳩等野生動物發出的。從大型的水鹿、山羊到體型較小的山羌、松鼠也都可能被不經意地看見。

布農文化表演 深具文化特色

揪團來的車友還可預約被馬修連恩譽為「真正從土地發出的聲音」--布農文化表演。望鄉文化藝術團的表演內容包括舉世聞名的八部合音、祭槍儀式、英雄戰功、杵音報喜等深具原住民文化底蘊的節目。

布農文化園區。布農文化園區。(記者黃淑貞/攝影)

從望鄉順著自行車道往下騎到台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後方,終點站同富就在眼前了。在結束2天1夜的自行車之旅前,還可沿著綠蔭蔽天的「油礦頂」自行車道,往上騎1公里來到和社營林區的實驗林中沉澱一下,為信義的部落人文生態之旅畫下完美句點。

終點站同富 可做森林療癒

台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主任周百位表示,到了自行車道終點,別急著離開,可將車子騎進和社自然教育園區,園區內栽種30多種闊針葉植物及山櫻花,可順便考一考自己辨識植物的能力。如果答不出來,可求助樹旁的解說牌,也可以用智慧手機下載解說牌上的QR code,直接做植物導覽。

在園區稍事休息後,停妥自行車,可步行到園區上方的松竹梅森林步道,吸收芬多精做森林療癒,走在600公尺長的步道上,放眼望去盡是大片柳杉林,像是超迷你版的溪頭森林。

他說,園區對外開放住宿,有178個床位,大團體也容得下,晚上可結合東埔的泡湯行程。往桐林方向的山區有二坪仔賞梅區,有超過10公頃、上千株的數十年老梅樹,盛開時非常壯觀,一到假日是相當熱門的新興賞梅點,也是信義鄉公所與農會正在推展的第四個賞梅景點。◇

延伸閱讀
原味小旅行 遊走花蓮東海岸
2017年01月04日 | 7年前
帛琉州長率團赴桃園 以球會友
2016年10月21日 | 7年前
騎單車乘秋風 6路線漫遊高雄
2016年10月02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