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壯年失智 擊垮家庭支柱

失智(fotolia)
失智(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現今由於失智症人口正快速增加中,全世界每3秒即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而且家庭中照顧的人力逐漸減少,因此愈來愈多家庭正因失智症而受苦。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與妥善照顧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與減少照顧壓力,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議題。 

一位62歲的陳伯伯,在56歲經醫師診斷為早發性失智症。根據他的妻子表示,陳伯伯自從56歲開始有情緒改變,易怒、暴躁的情形經常發生,並伴隨記憶變差,也開始猜疑心很重,懷疑妻子把自己所有的積蓄盜領光,導致妻子因照顧他而產生沉重壓力,於是帶他到醫院求醫治療。初期子女無法接受爸爸失智的事實,因為爸爸才56歲,子女也才剛長大成人,正是應該開始到處遊山玩水的時候,怎麼會就這樣失智了呢? 

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會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但大部分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女性多於男性。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5%,而80歲老人則提高為20%,所以並非每位老人皆會罹患失智症。 

了解早發性失智症 

什麼是早發性失智症?甄瑞興說,有極少數人在30~50歲即罹患失智症,則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相關性,其致病原因目前已知至少與三個基因的突變有關:早老素1(PSEN1)、類澱粉蛋白前驅蛋白(APP)與早老素2(PSEN2)基因,其他可能相關的基因突變仍在研究當中。 

一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退化速度比較快,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妄想、視覺空間失調等症狀。由於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發病時正值中壯年,處於社交經濟活躍的階段,所以在醫療及照護需求上與老年失智症患者有所不同。早發性失智症的病患多數是要負責家庭經濟,但病發後隨著認知功能的退化,工作能力降低,人格行為也發生變化,導致無法工作,造成收入來源、家庭照顧、子女教養等問題,都會比老年失智患者來得複雜,也增加照顧上的困難,因此衍生出不少的家庭與社會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護理師林於諍表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常見狀況為拿手技能變得生疏,或者應變能力出現異常,若發現家中成員有此現象,應該多加注意及關心。建議平時應該積極做好失智症的多元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以及多吃地中海飲食,即使在確診之後,也要持續進行,以免退化速度過快。而通常在配合記憶與認知功能訓練、藥物治療後,患者在病程中所遭遇到的心理與精神行為症狀就能受到控制。 

治療失智症的5大目標

針對失智症的治療方向,甄瑞興訂出治療的5大目標。

1.     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2.     減少照顧者的壓力。

3.     穩固患者的認知功能。

4.     保持患者現有最大的能力。

5.     治療患者的情緒與異常行為問題。

家屬的壓力與處境

甄瑞興提出,根據臨床統計發現,超過70%的家屬覺得照顧失智家人讓他們情感耗盡;超過80%的家屬覺得和家人的關係沒有以前那麼好,有時候看到失智家人的表現會感到羞恥,當有朋友來訪時會感到不自然;還有90%以上的家屬認為長期照顧失智長者,夫妻會因照顧的意見不同而爭吵,間接造成婚姻出現問題。 

此外,超過半數的家屬覺得照顧失智家人讓他們沒有時間休息,覺得人生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並希望立刻逃離這個處境;也因為長期照顧失智家人,造成他們的社交生活受阻礙、睡眠不足、健康變差、容易疲倦,還發現工作表現下滑,間接地影響到社會生產力。 

甄瑞興提醒,失智症長者20~30%容易併發妄想、幻覺,以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要面臨不同種類、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都會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因此,早期接受社會上的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與其家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喘息服務 每月15小時專人失智看視
2016年10月20日 | 8年前
關懷老寶貝 協助找到回家的路
2016年09月23日 | 8年前
長照2.0擬砸百億 增納4對象
2016年07月14日 | 8年前
淺談失智問題
2016年03月11日 | 8年前
失智症 五個驚人徵兆
2016年01月29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