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撒幣」時代行將終結(上)
到今年9月底為止,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額已超過1.13兆美元。但中國資本雄心勃勃的海外擴張計畫,卻被一項研究澆了一盆冷水。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在「大撒幣時代」得考慮調整策略,否則其中援助貸款部分的投資將無法回收。
中國援貸 成發展中國家免費午餐
這個新報告叫做〈加速增長與融資風險——中國在全球能源領域發展融資的收益與風險〉,由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教授、全球經濟治理倡議(GEGI)聯席總監凱文・加拉格爾(Kevin
Gallagher)、GEGI的羅赫尼・卡邁勒(Rohini Kamal)博士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永中博士共同完成。
該研究指出,目前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和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發放的國際發展融資額位列全球前兩位,其提供的資金總量約等於排名3到8位的多邊貸款機構的總和,且正在面臨嚴峻的政治、社會和環境風險。該研究做了一項比較,2007年至2014年期間,這兩家中國政策性銀行為海外能源項目提供融資1,180億美元,與之相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及非洲開發銀行四家共計發放能源貸款1,190億美元。
報告稱,當前,這兩家中國政策性銀行正在為超過45座海外電廠提供融資,貸款支援資金達280億美元。此外,國際氣候政策中心(CPI)的研究人員表示,中國還計畫為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俄羅斯及越南等國提供350億至720億美元貸款,用於新燃煤電廠的建設。該報告引述經合組織(OECD)的一項國家風險評級資料:獲得世行能源項目融資最多的20個國家的平均得分為5.25(1代表低風險,10為高風險),大大低於中國提供貸款、未獲得世行貸款的13個國家平均6.4的得分。
按照經合組織的衡量標準,中國在2013年到2015年期間發放的發展融資的前10個接收國中,有6個被認為是屬於違約風險最大的國家。相比之下,世界銀行在2011年到2015年期間的發展貸款的前10個接收國中,只有兩個國家處於同一風險類別。
這篇報告的結論是:境外放貸激增已使中國政策性銀行面臨多個國家的違約風險。
國際經濟形勢及投資環境均發生變化
其實,中國國內前一段也有過相關報導,談到十一五期間,中國企業海外礦業的失敗率可能超過95%。沒有上述研究的提醒,中國可能也得重新構建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合作方式,結束「大撒幣」的援貸與投資不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