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省錢不會生錢 德國人不愛玩金融遊戲
德國報導】德國媒體自己稱,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像德國人這樣節省。雖然不知道這一論斷是否得到了其它國家的認可,不過從中可以看出,在節省方面德國人真的底氣十足。媒體形容,在消費方面,德國人會立即化身為「施瓦本主婦」(勤儉持家的代名詞)。而德國的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r)則是有史以來最能省錢的,對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絕不揮霍。可以說,德國人是最會省錢的,但可惜他們並非最有錢,因為他們不擅長理財。
德國人均資產排名落後
根據安聯(Allianz)集團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德國人確實為了儲蓄放棄了很多消費體驗,但是德國人的人均淨金融資產(Netto-Geldvermögen)只排在世界的第18位,遠遠落後於美國、英國,甚至落後於比利時、荷蘭和奧地利等歐洲小國。
據統計,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總金融資產減掉負債)約為4.7萬歐元,排在世界第18位。排在第三位的英國人的人均淨金融資產是德國人的兩倍多,約9.6萬歐元;第二位是美國人,約16萬歐元;排在首位的是瑞士人,約17萬歐元。
當然這個數值的算法並不是很精確。例如在計算美國人的人均金融資產時,將美國人的養老金也計算在內了,而在計算德國人的人均金融資產時,養老金並沒有計算在內。瑞士人的人均金融資產就有更大的出入,因為在瑞士銀行內所儲蓄的資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外國人的,但是這些資產也都算在了瑞士人的頭上。
不過不管怎麼說,德國的人均金融資產增加緩慢是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早在2000年,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就排在世界的第18位。16年過去了,儘管德國經濟繁榮,甚至在歐債危機當中都能一枝獨秀,德國人的工資也在不斷增長以及儲蓄率一直都在破紀錄,可是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在世界的排名卻絲毫沒有提升,仍舊是第18位。
專家對比各國金融資產回報率
安聯的經濟學家們仔細研究了過去幾年裡全世界金融資產的發展情況。根據研究得來的數據分析了一下2012-2015這三年內歐洲各個國家金融資產的投資回報率,結果發現德國人在投資理財方面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人相比相差甚遠。
對比數據顯示,金融資產投資回報率(減去通貨膨脹)最高的是芬蘭人,每年約6.9%,其次是西班牙人5%,荷蘭人4.7%,法國人也有3.6%,而德國人只有2.3%,僅排在奧地利1%之上。
而且如果繼續深挖這些數據就會發現一些更糟糕的現象,因為資產的變動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以荷蘭為例,2012-2015年荷蘭人均金融資產增加了大約2.3萬歐元。這其中約1.8萬歐元是投資收益,例如投資股票的升值所帶來的資產增加;約1萬歐元是利息和紅利;然後荷蘭人還從儲蓄中拿出5550歐元作為額外花銷,於是得到了2.3萬歐元的資產增加。
而德國人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人均金融資產只增加了約1萬歐元。其中投資帶來的資產增加只有2890歐元;5320歐元是利息和紅利;然後德國人不得不從工資中再省出2550歐元,才達到了1萬歐元這個數值。
只會儲蓄不會投資是癥結
德國人如此拚命的存錢,為什麼金融資產的增加速度比一些完全不需要額外儲蓄,甚至還花掉儲蓄的人還要慢呢?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Heise先生認為,原因在於德國人只知道一味存錢,但並不懂得如何理財使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他表示:「德國人金融資產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工資的增加和高儲蓄率,而並非投資回報,這個數值在德國實在是太低了」。
這與德國人的理財方式有關。德國人將大約40%的錢都存入銀行,而目前很多銀行對於存款支付零利息,有些銀行甚至還要向顧客收取一定的利息,再加上通貨膨脹等,很多人的錢在銀行裡一天天減少卻全然不知。
Heise先生假設,如果德國人只將30%的錢存入銀行,拿出10%投入到股市的話,2012-2015年的投資回報率將增加1%,那麼德國人的總金融資產將增加2000億歐元,也就是人均增加約2500歐元。而且這只是過去三年的數據。試想一下,用同樣的計算方法在過去30年或更長時間裡,德國人一共會增加多少資產。
但德國人並不擅長投資,也不熱衷炒股,對於網際網路金融更是知之者甚少。對於他們而言,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就是最佳的理財方式了。據統計,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部分企業還有企業養老金,即企業為員工額外購買的養老金,算作企業給予的額外福利。除了法定的社會保險,個人還可以自願購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
由於德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從而導致公共養老資金吃緊。為了避免養老體系崩潰,德國鼓勵雇員在法定養老金之外額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部分用於買保險的錢還可以免稅,深受民眾歡迎。目前德國有30多家商業養老金公司提供此類服務。
高風險投資是富人遊戲
造成德國人均金融資產過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的中產階層比率過低,這一人群約占德國人口的38%。而在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中產階級的比率都超過50%。在法國、波蘭、捷克或澳大利亞等國家中產階級的比率也超過45%。只有美國的中產階級比率遠低於德國約22%,英國、日本和奧地利等國家的中產階級比率也略低於德國。「在德國,10%的富人占有全國約60%的財富」,Heise先生解釋稱。
這10%的富人將他們很大一部分財產都投資到了金融市場,其他90%的人則把股票等金融投資視為「魔鬼遊戲」敬而遠之,雖然這種高風險投資也同時具有高回報,但是民眾寧可把錢存入銀行,也不願整天提心吊膽。
而對於富人來說完全是另一回事,投資理財是富人不得不走的路,因為銀行利息過低,或乾脆是付利息,這對於錢不多的普通儲戶而言倒是無所謂,但對大額存款而言,虧損是很大的,更別提通貨膨脹的額外損失了。可以說富人把錢存入銀行,就等於是在燒錢。與其這樣,還不如放手一搏,選擇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
至於德國民眾,能選擇的投資方式實在有限,因為德國在個人投資和社會集資方面的項目並不活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銀行貸款利率超低,年貸款利率不到2%。因此,企業寧願到銀行貸款,而不是尋求個人投資或社會集資。再者,德國銀行對中小企業並不歧視,小企業想要得到貸款也不難,而且銀行貸款手續並不複雜。由於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系統,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並不是德國企業的主要選擇,因此也縮小了德國的股市規模和降低了民眾參與股市的熱情。
【記者樊伊、唐佳德國人均資產排名落後
根據安聯(Allianz)集團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德國人確實為了儲蓄放棄了很多消費體驗,但是德國人的人均淨金融資產(Netto-Geldvermögen)只排在世界的第18位,遠遠落後於美國、英國,甚至落後於比利時、荷蘭和奧地利等歐洲小國。
據統計,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總金融資產減掉負債)約為4.7萬歐元,排在世界第18位。排在第三位的英國人的人均淨金融資產是德國人的兩倍多,約9.6萬歐元;第二位是美國人,約16萬歐元;排在首位的是瑞士人,約17萬歐元。
當然這個數值的算法並不是很精確。例如在計算美國人的人均金融資產時,將美國人的養老金也計算在內了,而在計算德國人的人均金融資產時,養老金並沒有計算在內。瑞士人的人均金融資產就有更大的出入,因為在瑞士銀行內所儲蓄的資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外國人的,但是這些資產也都算在了瑞士人的頭上。
不過不管怎麼說,德國的人均金融資產增加緩慢是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早在2000年,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就排在世界的第18位。16年過去了,儘管德國經濟繁榮,甚至在歐債危機當中都能一枝獨秀,德國人的工資也在不斷增長以及儲蓄率一直都在破紀錄,可是德國的人均淨金融資產在世界的排名卻絲毫沒有提升,仍舊是第18位。
專家對比各國金融資產回報率
安聯的經濟學家們仔細研究了過去幾年裡全世界金融資產的發展情況。根據研究得來的數據分析了一下2012-2015這三年內歐洲各個國家金融資產的投資回報率,結果發現德國人在投資理財方面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人相比相差甚遠。
對比數據顯示,金融資產投資回報率(減去通貨膨脹)最高的是芬蘭人,每年約6.9%,其次是西班牙人5%,荷蘭人4.7%,法國人也有3.6%,而德國人只有2.3%,僅排在奧地利1%之上。
而且如果繼續深挖這些數據就會發現一些更糟糕的現象,因為資產的變動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以荷蘭為例,2012-2015年荷蘭人均金融資產增加了大約2.3萬歐元。這其中約1.8萬歐元是投資收益,例如投資股票的升值所帶來的資產增加;約1萬歐元是利息和紅利;然後荷蘭人還從儲蓄中拿出5550歐元作為額外花銷,於是得到了2.3萬歐元的資產增加。
而德國人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人均金融資產只增加了約1萬歐元。其中投資帶來的資產增加只有2890歐元;5320歐元是利息和紅利;然後德國人不得不從工資中再省出2550歐元,才達到了1萬歐元這個數值。
只會儲蓄不會投資是癥結
德國人如此拚命的存錢,為什麼金融資產的增加速度比一些完全不需要額外儲蓄,甚至還花掉儲蓄的人還要慢呢?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Heise先生認為,原因在於德國人只知道一味存錢,但並不懂得如何理財使自己的財富越來越多。他表示:「德國人金融資產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工資的增加和高儲蓄率,而並非投資回報,這個數值在德國實在是太低了」。
這與德國人的理財方式有關。德國人將大約40%的錢都存入銀行,而目前很多銀行對於存款支付零利息,有些銀行甚至還要向顧客收取一定的利息,再加上通貨膨脹等,很多人的錢在銀行裡一天天減少卻全然不知。
Heise先生假設,如果德國人只將30%的錢存入銀行,拿出10%投入到股市的話,2012-2015年的投資回報率將增加1%,那麼德國人的總金融資產將增加2000億歐元,也就是人均增加約2500歐元。而且這只是過去三年的數據。試想一下,用同樣的計算方法在過去30年或更長時間裡,德國人一共會增加多少資產。
但德國人並不擅長投資,也不熱衷炒股,對於網際網路金融更是知之者甚少。對於他們而言,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就是最佳的理財方式了。據統計,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部分企業還有企業養老金,即企業為員工額外購買的養老金,算作企業給予的額外福利。除了法定的社會保險,個人還可以自願購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
由於德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從而導致公共養老資金吃緊。為了避免養老體系崩潰,德國鼓勵雇員在法定養老金之外額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部分用於買保險的錢還可以免稅,深受民眾歡迎。目前德國有30多家商業養老金公司提供此類服務。
高風險投資是富人遊戲
造成德國人均金融資產過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的中產階層比率過低,這一人群約占德國人口的38%。而在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中產階級的比率都超過50%。在法國、波蘭、捷克或澳大利亞等國家中產階級的比率也超過45%。只有美國的中產階級比率遠低於德國約22%,英國、日本和奧地利等國家的中產階級比率也略低於德國。「在德國,10%的富人占有全國約60%的財富」,Heise先生解釋稱。
這10%的富人將他們很大一部分財產都投資到了金融市場,其他90%的人則把股票等金融投資視為「魔鬼遊戲」敬而遠之,雖然這種高風險投資也同時具有高回報,但是民眾寧可把錢存入銀行,也不願整天提心吊膽。
而對於富人來說完全是另一回事,投資理財是富人不得不走的路,因為銀行利息過低,或乾脆是付利息,這對於錢不多的普通儲戶而言倒是無所謂,但對大額存款而言,虧損是很大的,更別提通貨膨脹的額外損失了。可以說富人把錢存入銀行,就等於是在燒錢。與其這樣,還不如放手一搏,選擇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
至於德國民眾,能選擇的投資方式實在有限,因為德國在個人投資和社會集資方面的項目並不活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銀行貸款利率超低,年貸款利率不到2%。因此,企業寧願到銀行貸款,而不是尋求個人投資或社會集資。再者,德國銀行對中小企業並不歧視,小企業想要得到貸款也不難,而且銀行貸款手續並不複雜。由於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系統,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並不是德國企業的主要選擇,因此也縮小了德國的股市規模和降低了民眾參與股市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