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銀彈攻全球 西方立法防併購
中國大陸想成為製造強國,但是沒有技術,只能併購其他國家的企業,除節省成本外,也得到技術,來助於國家發展。如不喝止中國併購行為,全球經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有些國家已立法防範中國併購企業。
中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也就是說,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達成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的目標,而到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目標趕超德國和日本,這也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中國雖訂定2025目標,但創新能力相較其他國家落後許多,技術也沒優於其他國家,因此西方學家評估,中國達不到該目標。
他說,中國獲得技術方式都藉由外資,過去到中國大陸投資企業也多,且中國要求合資才能投資,也就是外國資本與中國本地資本合資,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中國取得精湛製造、管理技術。
中共犧牲人民生活
學者:取得併購資本
邱俊榮指出,中國年年出超而賺取很多外匯,理論上外匯應該是企業所有,拿美金換成人民幣,銀行收下美金,這就是外匯存底。中國收取很多美金,相對也必須釋放很多人民幣,因使造成通貨膨脹,也就看到中國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物價也嚴重高漲。「犧牲人民所得、生活,得到外匯存底,進行併購。」
不過,近年中國對於外資態度非常不客氣,也有不少外資因此離開,這種情況很明顯,而中國大陸雖喪失技術來源管道,但也累積足夠外匯存底,便能向全世界企業收購,併購目標除獲取技術外,能源也是不可或缺的。
邱俊榮強調,戰略性物資及目標已對其他國家產生威脅,特別是德國,也因此防範中國。中國策略很明顯,一來要技術,二來有錢,不免形成侵略性策略,過去其他國家無論金錢再多也不會像中國這樣的行為出現。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有錢後,拚命併購獲取技能,這樣的趨勢也不會停止,中國今年1~8月大陸企業海外收購總額高達1,433億美元,已經高於與2015年全年總額1,116億美元。
他指出,除非每個國家都像德國一樣嚴格防堵中國併購行為,否則全球技術被中國剝奪的機會很大,對經濟恐造成很大影響。德國目前是全世界技術最好的國家,尤其製造業方面,中國跟德國為了成為最大出口國,競爭相當激烈,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德國也立法來防範中國併購,但德國是民主國家,對於市場干預無法用嚴格角度規範中國併購行為,因為畢竟是妨礙市場運作,僅能針對敏感個案進行監督,但也常常發生來不及處理,就被中國併購了,例如中國「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就是一個例子。
技術門檻低於歐美
學者:台要有危機意識
成大國際金融法教授、前立委許忠信說,中國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如果要自己研發,成本較高,很多技術其他國家都有,於是中國採用併購企業方式,來取得中國所需技術,一來節省成本外,二來快速得到技術。
他說,中國企業把把全球資產當作「吃到飽」併吞,併購之後就能獲得利益,利用錢滾錢的方式。風險一定有,但是中國經濟規模大,利用這樣的方式嘗試錯誤及風險。
中國財政有限,因此選定的目標有助於國家發展,投資後產生利潤,以政府財力協助企業投資,獲取利益才有更多資金投資,對於這種併購行為,需國家安全、國際競爭的考量。
中國持續在海外併購企業,已引起西方國家的疑慮,因此開始進行把關。他認為,台灣技術門檻低於歐美,更容易被中國併購取得技術,這將對台灣造成很大影響,這方面一定要有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