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企業發展停滯 經濟學人:比英國脫歐嚴重

【記者黃捷瑄/綜合報導】
當下英國脫歐可能被視為歐洲經濟最大的憂患,不過《經濟學人》分析,歐洲企業經過十年的停滯,2006年全球50大企業中,有17家來自歐洲,現在只剩下7家,而美國則有31家,中國大陸也有8家,這個衰退問題可能比英國脫歐更嚴重。

《經濟學人》7月〈從長打到潰敗〉(From clout to rout)文章報導,本世紀初,歐洲企業在獲利及價值還足以與美國企業競爭,但在金融危機之後,歐洲企業落後美國企業的幅度越來越大。

仔細看進入前50大的7個歐洲企業,有3個來自瑞士,其中雀巢還是24個行業別中食品類的冠軍,這證明瑞士人有本事;啤酒公司AB InBev則是巴西人經營,剛好在比利時上市;過去的歐洲大公司,如英國石油(BP)、匯豐銀行(HSBC)、Vodafone電信、葛蘭素史克藥廠(GSK),還有法國Total石油集團、Orange電信等,現在都落到全球企業排名的中段班。

此外,歐洲企業的規模通常比其美國對手小得多,例如,聯合利華(Unilever)的市值是寶僑(P&G)的3/5;空中巴士(Airbus)大約是波音(Boeing)的一半;西門子(Siemens)是奇異電器(GE)的1/3;德意志銀行(DB)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1/10;沃爾瑪(Walmart)則是全歐最大的家樂福(Carrefour)的10倍以上。

歐企落後的原因

究其原因,除了歐盟經濟成長遲緩、強勢美元有利於美國公司的國內營運外,該文分析有4項關鍵因素。 

首先,歐洲選錯了產業。歐洲著重商品、鋼鐵、銀行等傳統產業,以銀行業為例,新法規約束跨國借貸,限制了它的發展;而歐洲在科技上不進則退,沒有產生像谷歌或臉書那麼大規模的科技公司。

第二,在選擇市場上,據摩根士丹利銀行資料,歐洲企業有31/%的收入來自新興市場,美國企業只有17%。因此新興市場成長趨緩時,歐洲受到的影響更大。

第三個因素是,當全球以併購鞏固企業時,歐洲企業沒有這麼做。歐洲企業收購案占全球交易的比重,金融危機前為1/3,危機後降到1/5。但與此同時,美國企業也在國內併購,以確保其主導地位。

最後一個則是,歐洲的經理人似乎較不熱衷追求股東價值,因此其企業股本回報率及股利都比不上美國。

歐企式微的代價

文章警告歐洲企業衰退造成的負面影響,首先,支持研發能力的研發經費就比不上跨國公司。再者,歐洲公司會成為被併購的對象,主張自由貿易者或許樂見其成,但是《經濟學人》預見,外資持股可能變成政治問題,歐洲企業可能吸引越來越多有爭議的中國大陸買家。

現在,義大利倍耐力(Pirelli)輪胎、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Syngenta)、德國機器人大廠庫卡(KUKA)都已經或正在被陸資收購。另外,歐洲與谷歌「被遣忘權」、「反壟斷」及繳稅的戰爭,都顯示美國大陸「科技殖民」並非無痛的訊號。◇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