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誤會人容易 理解人卻很難
東漢時期,廬江人毛義和東平人鄭均,這二人都是忠厚正直、耿介自持的君子,堪稱地方上的表率。
有一位南陽人,名叫張奉,他很仰慕毛義的名聲,專門從家鄉出發,不遠千里,趕到廬江去造訪毛義。
剛進門坐定,府裡送來文書,原來是聘請毛義去安陽做縣令。毛義讀著任命書,不覺喜形於色。張奉對這事看在眼裡,像挨了一悶棍,怎麼一向聲名遠揚的道義君子,竟然這般庸俗?這個毛義,分明是個官迷嘛!立刻告辭走了。
過了些年毛義的母親去世了,他向朝廷提出辭職。皇帝一再挽留,還將他提升為太守,可他堅決不再當官。
張奉得知這事若有所悟,深為感慨:「賢人君子的度量,凡夫俗子是不能預測的 。當年毛義那樣興奮,我當他是官迷,哪知他十分窮困,做官竟是為了奉養母親啊!」
鄭均的兄弟在縣裡當差,經常接受別人的禮物(收賄),幫人辦事,給人開後門、行方便,但這些事,是不合法紀的。鄭均多次規勸,兄弟只當耳旁風。他很痛心,怎麼辦好呢?想去想來,決心離家到外地去幫人做雇工,年終所得的工錢,帶回家裡統統交給兄弟,誠懇地說:「錢用完了掙得回來,如果貪污受賄抓進監獄,一家就完了。你差錢用,我做傭工來補貼吧!」鄭均的兄弟聽了,十分感動,從此變得公正廉潔,不沾別人的半點便宜。
鄭均曾經當到尚書,後來主動退職歸家,與兄弟在一起過著勤勞樸實的生活。
漢章帝劉炟(75年—88年在位)尊重毛義和鄭均二人的品格(前者孝母,後者悌親),下詔褒獎,各人賜給粟米一千石。每年秋天,還派使者去問候起居,號召吏民向他們學習。
張奉因此對毛義更加敬尊。並常常嘆息、悔恨自己,說:「慚愧啊!誤會一個人很容易,理解人卻很難!」
一件好事青史留名
東漢時期,臨武縣令唐羌做的一件好事,也讓後人景仰。
嶺南是亞熱帶地區,產龍眼和荔枝,按規定要年年進貢。當時的驛道是從現在的韶關出發,沿著河谷通到郴州,鄰縣就是臨武。十里一站,站上養有健馬;五里一個涼亭,便於休息。新鮮果子(龍眼和荔枝)摘下來,日夜快馬直送洛陽。
每年夏天,唐羌看到一隊隊的馬馱著簍子從縣城經過,馬的嘴巴浮著白沫,皮毛淋透汗水。押運的人也氣喘吁吁,急急惶惶的不堪其苦。
唐羌實在看不下去,就給皇帝上書說:「古人說,在上位的,不可因為下面的人送來美味佳肴,就稱讚他好;在下面的人呢?也不可因為給上面送禮進貢,就自認有功 。我看交趾七郡的官吏,連年進貢果品,南方天氣炎熱,毒蛇猛獸到處是,人和馬都奔忙得死去活來。死了的不能復生,活著的尚能夠挽救。荔枝、龍眼吃了未必延年益壽,可不能讓它累死人呀!」
當時是漢和帝劉肇在位(88年—106年在位),這位年輕皇帝很能接受意見,讀了唐羌的奏章,馬上下令:「遠方的時令美味,本來是祭祀宗廟用的。祭祖宗為求福澤以保護百姓安居樂業。如果貽害地方,效果恰恰相反,就不是國家和祖先的本意了。從今以後,取消進貢龍眼、荔枝的這個制度。」
唐羌的直諫,為國家、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因而青史留名。
(以上均據《資治通鑑》及《通鑑記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