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協力護溼地 原鄉青年家園築夢(一)
盛夏時節沿著「全台最香的單車路」——屏東199縣道走,當陣陣野薑花香撲鼻而來時,就知道牡丹鄉東源村到了。事實上,排灣族人居住的東源村不只有一望無際的野薑花海,東源溼地有全台最大的水社柳族群,還有踩踏其上就是天然Spa的水上草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東源社區、真理大學環境教育團隊及牡丹鄉公所的協調努力下,當地族人善用自然資源,與公部門合作營運觀光景點,發展生態旅遊,營收再回饋給部落,形成良性循環,並提供青年返鄉就業機會,進而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毅然回村扛下村長事務
2016年,正好是溫維倫(掃羅)回到故鄉東源滿10年。10年前,25歲在台北工作的溫維倫接到父親中風的消息回鄉,這一待就是10年。儘管族人認為他的母語不夠流利、對家鄉事務陌生,加上長輩認為年輕人在鄉下難有發展,他仍毅然扛下了父親的村長事務,成了最年輕的「村長」。經過2年的磨練,這位「有實無名」村長代理人成為正式的代理村長,直到2010年卸任。
2008年,溫維倫開始接觸旅遊業,配合經營民宿的長老建立了兼具解說服務的部落廚房。
2010年,東源溼地被公告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溼地,鄉公所次年開始執行為期5年的溼地保育計畫,委由真理大學環境教育團隊進行生態調查及社區培力,從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溼地調查、成立巡守隊、解說員培訓,在學術團隊的駐點下,部落有了微妙的變化……
全力護溼地 社區參與提升
「老師上的課比較學術性,比如青蛙,雖然我們聽到青蛙的各種叫聲,但我們一律叫『青蛙』,比較特別的有其他名稱,但也是族語,現在要記牠們學術上的名字,比較吃力一些。」不過溫維倫補充,在「聽聲辨蛙」上,原住民可是很厲害的。
「但不斷上課,不斷上課,每次就會記一、兩個、一、兩個,都是靠累積起來的。」溫維倫回憶著說。
隨著社區的參與增加及生態知識的提升,真理大學團隊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怎樣讓後端營運更順利」的產業面,開始與鄉公所討論解說員考核認證、成立社區解說隊及其制度、回饋等問題。
在生態旅遊方面,參與培訓的解說員從接待遊客、解說工作中獲得適當報酬,並且參與自然生態和旅遊資源管理工作。
後來社區解說隊參與到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討論,與鄉公所取得共識,開始研發環境教育方案課程,並進行試教與修正,並朝社區型環境教育中心的方式邁進。
給族人釣竿 期自主學習
面對「外來的」學術團隊,部落的人怎麼看呢?2010年回到東源、社區解說隊首任隊長孫銘恆說:「真理團隊很客氣。他們駐點已經4、5年,常常見面,自然會有一些情感。這對很多團隊來講是不容易的,但他們卻做到了。」
「他們看著我們成長,從無到有。而他們自己也在轉變,我們不只做生態調查,還有環境教育、文化、生態產業的部分。」
其實一開始,真理團隊沒有預料到這樣的發展,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生態保育組組長莊孟憲說:「頭洗了,我也不知道下一個利潤在哪裡!」話說回來,參與過台南三崁店諸羅樹蛙及諸多保育工作的莊孟憲說:「每個案子都不一樣,也沒有前例可循。」
莊孟憲說,在帶東源的解說課時,並沒有制式地要解說員背一套東西或記很多物種的名字,但是會把住環境教育的核心。解說員上場時,遊客也會提出問題,如果他們不知道也會想學習,自然就學到那些知識。
此外,莊孟憲很清楚,團隊的任務是讓社區有自主、決定事務的能力。因此「從第一年我就說我一定會離開,你們要管自己。」
也許就是這樣清楚的角色設定,莊孟憲更能幫助部落跳脫原漢對立的民族情節,理性思考問題。
他說:「原住民議題卡到『民族尊嚴』就很模糊,大家就從表面罵政府不好。或許政府本身不是好東西,但是如果你懂遊戲規則,至少不要被欺負,壯大自己的時候才有話語權。你可以搞得台灣無政府,但也可以說,讓我們有機會進入溝通,讓法律不要那麼糟,讓行政的力量可以被監督。」
他相信「在這個結構裡咬著牙,動腦筋走出一些路,做出典範,人家才有辦法跟著你走。」
社區解說隊開花結果
去年,社區解說隊成為東源社區發展協會下的附屬組織,單一窗口接洽導覽業務,也在今年主動辦理清除外來種睡蓮的保育活動及森林音樂會的行銷活動,可謂社區自主的里程碑。
目前解說隊共10名正式成員,其中7位是東源的年輕人、2位是部落的長輩,還有一位是鄉內其他部落的解說員。在培訓與實作中,解說隊員都認知到,經濟與保育是共生的關係,「如果溼地壞掉了,也不會有人來了!」,也在定期工作會議上解決運作上的問題。
7月卸下隊長職務的孫銘恆說,隊員內部也會有分歧,這時放開眼光,大家意見不同,可是目標都是一樣的,不在那個位置,看不到那個視野,所以彼此也會盡量配合,互補不足。
今年,牡丹國小東源分班舊教室改建的環境教育中心即將完成,社區從被動到主動,意謂著真理團隊的工作接近尾聲。
孫銘恆說:「我本來是個內向、不喜歡親近大自然的人,可是通過解說員課程認識了動植物,開始對土地有情感、有連結。會注意部落一草一木的變化。」
「現在大家會對家鄉的土地、環境、產業進行參與、討論、反思,不像以前不聞不問。」參與過土地運動的孫銘恆說:「例如東源村不同於牡丹的其他部落,我們不喜歡原住民圖騰符號的泥塑,只喜歡石塊上長滿青苔、斑駁的痕跡,那就很美!」
回家,最好!
曾經對著語言神經受傷的父親哭泣的溫維倫如今苦盡甘來,他說:「我比其他人早回到部落,也做過公部門的工作,這些工作都帶給我學習更多,不管人脈、接觸到牡丹鄉的產業,越來越了解每一個村莊,這都在為自己未來累積經驗。」
由於目前解說隊的主要客源是遊覽車團體旅客的半天遊程,溫維倫下一步計畫針對20人以下的小眾市場規劃精緻的一日遊,加入採野菜、草地音樂會等。此外,也將開發紀念品、伴手禮,未來更可能結合民宿,滿足遊客的多樣需求。
從小在外地長大,當過老師,也在原住民文化園區當過舞蹈演員的孫銘恆,繞了一大圈終於回到部落,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在家鄉成立課輔班,召集小朋友學習母語、傳統歌舞、編織等,盼這些傳統烙印在孩子的記憶中。
在孫銘恆眼中,「東源雖小,但得天獨厚,有溼地、有生態、有特有的文化。」以教育為職志的孫銘恆期待透過社區,把東源打造成一個豐富、自由的「開放教室」,所有來到部落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能體驗到「部落生活的多采多姿」。◇(接下文)
【新聞小幫手】東源溼地 |
地點: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 |
範圍:牡丹溪上游東源湖、水上草原及旭海路口等溼地區域,2010年政府公告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溼地。 ♦東源湖:1941年建立的人工湖,排灣語為「kutji」,意為水源匯集的地方,由於「kutji」發音近似「哭泣」,因此別名「哭泣湖」。 ♦水上草原:屏東199縣道11公里處南側,一片一望無際的野薑花田及草原,排灣語稱為「pudung」,為「角落、邊緣地帶」之意,是族人的禁忌之地,也是聖地。該處原為水稻田,因位於牡丹水庫集水區而廢耕,逐漸演替成水上草原。溼地植物盤根錯節地生長在含水量高的沼澤泥地上,形成特殊的水上草原型態。 |
特色: ♦台灣山區湖泊中特殊的「老年型」溼地,與宜蘭縣「草埤」同為重要的草澤生態系代表。東源溼地與同樣位於恆春半島的南仁湖溼地生態結構全然不同,更增添其特殊性與保存價值。 ♦東源湖及水上草原共有1,241株台灣原生植物「水社柳」,約占全台約2,500棵的3/5,其中雄株與雌株比例接近1比1,樹徑最大超過70公分,是全台最密集的自然演替水社柳族群。 ♦溼地扮演著「生命基因庫」的角色,具有蓄水、防洪與提供生物多樣性功能,也是當地原住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
人文: 東源村的居民係1930年代,在日本政府的強制政策下,由枋山溪上游排灣族麻里巴(maljipa)部落遷移至此,並沿用麻里巴的名稱,人口約500多人,是牡丹鄉最迷你的部落。雖然東源村與牡丹村的居民同為排灣族,但兩個部落的服飾、語言及文化都不盡相同。 |
產業: 東源部落近年來推動溼地觀光遊憩活動,並以野薑花為主題,除吸引遊客觀賞之外,亦發展原住民風味餐、民宿、水上草原體驗活動等休閒產業。 |
資料來源:牡丹鄉公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