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尋幽探祕 社頂生態旅遊傳奇
悠遊國境之南,一般人常嚮往南灣水域、墾丁大街或春吶沙灘,殊不知珍奇美景就藏身在塵囂之外。社頂部落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個推出生態旅遊的示範社區,坐擁豐富地質景觀、生態資源及人文風貌,讓社頂成為墾丁最具特色的驚奇祕境。推動生態旅遊10年,社頂成就了低碳樂活,更摘下國家環境教育獎特優桂冠。
社頂原是排灣族和漢人混居的偏山部落,早期以農耕、漁獵維生。在70年代,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鼎盛時期,社頂居民趕搭觀光商機,紛紛改行賣紀念品,甚或採集、獵取山林資源以牟利,社頂純樸文化樣貌,在熱絡交易中漸次褪色。
1984年元月,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在墾丁成立,社頂部落被劃入特別景觀區,部落習以為常的「農林漁獵」,一夕之間淪為「盜獵盜採、濫墾違建」。不滿墾管處執行分區管制,扼殺居民生計,墾丁前里長蔡正榮發起抗爭,號召村人「把墾管處趕出墾丁去」。
「房子限高、建蔽率也限縮,啥都不准動,什麼都要拆!」為了捍衛居住權益,蔡正榮投注大好青壯歲月,衝撞國家法制。悠悠20年,隨著海域遊憩熱潮興起,墾丁大街食宿服務推陳出新,人潮絡繹湧向海岸,社頂山村益形落寞。
位處國家公園核心地帶的社頂,轄內除了有社頂自然公園、高位珊瑚礁保留區、毛柿林母樹林保護區,更有珍貴的梅花鹿復育基地,以及多樣且稀有的生態物種。2004年,社頂就以豐富的地質、生態及人文等優勢條件,脫穎而出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個生態旅遊的試辦地。
2006年,墾管處為落實社區參與,引進屏科大專業資源,著手推展社頂生態旅遊。推動初期,居民群起反彈,「誰會花錢來看生態,萬一限制了社區發展,讓大家怎麼活?」為釋眾疑,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領著學生,每週至少2次、每次往返200公里車程,與居民溝通搏感情,說明生態旅遊可讓社頂脫胎換骨。
「發展生態旅遊,有其生命意義與價值!」陳美惠的真情喊話,終於撼動社頂鐵漢。時任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簡稱部落協會)總幹事的蔡正榮,撫今憶昔不免唏噓,「若再抗爭下去,必將兩敗俱傷!」因此,他改弦更張投身生態旅遊,與墾管處攜手追求永續發展。
同年5月,在墾管處及屏科大團隊的支持輔導下,社頂虎皮蛙保育巡守隊正式成軍,每天兩人一組,執行24小時排班巡守。「虎皮蛙是供小孩轉骨用的,你們不讓捉,孩子的發育成長,誰負責?」巡守隊初上路,部落質疑聲浪甚囂塵上,蔡正榮決定頂浪挺進。
「保育與經濟不是敵人,可以共存,更可雙贏。」「成者為王!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蔡正榮謹記陳美惠的鼓勵,相偕展開逐戶拜訪。「全村70多戶,走了兩圈,合計3個晚上。」蔡正榮說,我們開誠布公聽取民意,盼召喚鄉親的社區意識及熱忱。
「如果連一隻虎皮蛙都保護不了,社頂怎麼推生態旅遊!」數月後某日,有外地客到社頂捕蛙,村民發現後旋即喝止:「虎皮蛙是我們的公共財產,社頂人都不取了,更不能讓外人捉。」蔡正榮驚喜發現,村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念,「這一關突破了,生態旅遊關關皆暢通。」
專業輔導陪伴 生態旅遊開麥拉
生態旅遊共識成形後,陳美惠以部落協會為基礎,逐步開展包括組織培力、解說員訓練、資源調查、生態巡守、路線探勘、風味餐規劃、管理機制建立等生態旅遊規劃,其中並規定,擔任解說員,除須通過考核認證,還得參與保育巡守半年以上。
於是,原以擺攤維生的居民,搖身一變成為保育巡守員,監測記錄在地生態,以實際行動守護環境,甚至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解說員,為社區產業轉型貢獻心力。日夜穿梭於山林祕境,這一群僅有國中小學歷、年逾半百的歐吉桑、歐巴桑,藉由巡守解說,重新認識家鄉土地,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2006年7、8月間,社頂部落推出第一條生態旅遊路線——森夜探索之旅,墾管處媒合墾丁旅宿業與其結盟,協力行銷觀光。巡守隊啼聲初試一炮而紅,也穩定了飯店回流客。飯店、社區互利共生的模式,不僅全台首見;令人驚豔的在地生態旅遊產業實力,更為資源永續利用、社區永續經營,開啟成功新契機。
社頂生態旅遊計有五大路線,包括日夜間生態探索、日夜間梅花鹿尋蹤以及毛柿林尋幽等遊程,各路線廣受遊客好評;而其管理機制(如總量管制、單一窗口、回饋機制等),更奠定了社頂永續成長利基。自2010年起,社頂部落靠著營運獲利,不僅自給自足,還挹注了社區敬老禮金及幼兒才藝班活動所需。
「從零到有的過程,雖然阻力重重,但是我們成功了!」在輔導團隊的陪伴支持下,社頂致力社區營造,訂定社區公約、美化部落環境,還發展策略聯盟共創商機。蔡正榮說,「發展生旅遊態後,部落大利多!現在村人較少看電視、較少喝酒打牌了。爺奶級解說員們帶團導覽,侃侃而談,教學相長,人人備感尊榮。」
南島旅遊聯盟 分享友善環境理念
社頂部落成功打造生態旅遊典範,也扭轉以往國家公園與社區的對立,開啟官民締結夥伴共創雙贏的先例。近年來,社頂並積極分享經驗,與恆春地區龍水、里德、大光等7個社區共組南島生態旅遊聯盟,攜手推展在地低碳旅遊;去(2015)年6月,社頂的努力再獲肯定,一舉摘下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桂冠。
「獲獎,並非我們做得有多好,是因為我們堅持分享友善理念。」部落協會執行長余小芳說,社頂發展生態旅遊,期盼藉由導覽解說,傳達分享環保理念,讓遊客回到原來的居住地,也能愛護家園、友善對待環境。至於南島生態旅遊聯盟的成立,則在集結眾力共襄盛舉,讓參與的層面及影響力,不斷加乘擴大。
社頂與墾管處協力推動墾丁生態保育,不僅國內首見,甚至獨步全球。社頂巡守監測,已然成為國外社群網站的搜尋熱點。「社頂居民,為何願意協助國家公園推動國家政策?」美、澳等國學界除引述報導,並對台灣的友善民風感到訝異好奇。
余小芳指出,由於輔導團隊的深度陪伴,社頂居民體認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早期大家經常捉蝴蝶做標本,論件販賣以牟利,現則傾力投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復育;從前村人總要求增置社區硬體設施,今則集體決議:社區不用太多路燈,也毋需玻璃彩繪;寧我忍受不便,也要為夜行性生物退讓一步。
減降環境衝擊 官民合推「小眾」
社頂部落轉型成功,人文樣貌丕變!扮演幕後推手的墾管處,去年再與恆春社區部落擴大合作,推出文創商品徵選、墾丁市集及藝術家駐村計畫,希望透過多元行銷,將墾丁的美與善傳達給社會大眾。墾管處處長劉培東表示,落實國家公園在地化、生態旅遊法制化,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恆春半島一年遊客逾800萬人次,若每人抓一把沙、撿幾粒貝殼,那麼墾丁就完了!」「我們希望另闢祕境,帶給遊客不一樣的遊憩體驗。」墾管處遊憩服務課員洪楹彬說,墾管處推動生態遊旅,至今屆滿10年,小眾旅遊因為總量管制,將環境衝擊降至最低;旅遊過程中,經由導覽解說,也加深了遊客與土地的連結。
劉培東指出,小眾旅遊難免有時間差——遊人多時、不可增收名額,訪客少時、也不能計較收入。社頂規模雖然不大,但守護家園的志工心態,讓生態旅遊格外溫馨有味。他強調,社頂解說員都是說故事的高手,因為參與巡守監測,每人各擁私房景點,各以自我方式,傳述著人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動人故事。
社頂部落協會也表示,為了維護自然景觀及生物棲地完整,部落生態遊程全程採用步行,並限制每天遊客人數,遊客慢遊生態祕境前必須接受行前教育,了解並遵守相關規定,以免驚擾社頂眾多「原始住民」,破壞這片大好山林。
不過,蔡正榮不免憂心,以保育為基礎,以社區意識為根基,雖能導向環境永續,但端賴地方力量遠遠不足,因缺乏法源依據的宣導勸說,恐阻擋不了外來的破壞。劉培東則強調,為了社頂生計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墾管處規劃推動生態旅遊法制化,協助社區發展在地旅遊,扶植在地產業、發掘在地文化,讓國家公園落實在地化。
開創綠色企業 深化部落永續發展
因應部落觀光產業轉型需求,並解決與國家公園的衝突,社頂於2003年底成立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組織,作為與公部門對話的窗口。其間,曾任職於廣告、觀光業界的余小芳,因移居社頂而成為部落解說員,其後又出任部落協會的專業經理人,投入社頂社區營造工作。
「我們做生態旅遊,不為賺錢,是為了保護這塊土地。」余小芳說,生態旅遊走過10年,第一階段,主要在奠定觀光基礎實力及保育觀念的養成;未來中長程目標,則在綠色產業的研發開創,盼吸引青年返鄉就業,為部落永續經營注入創意與活力。
理想的樂活生態村,該是何等風貌?余小芳勾勒永續願景,在她心中,除了環境守護,也應涵蓋經濟、文化的開創與傳承。她指,生態旅遊如果只做遊程導覽解說、風味餐DIY等,容易淪為制式模式,勢將重蹈昔日由盛而衰的覆轍,因此,她與部落協會規劃了中長程計畫,作為未來自主經營的新方向。
「單一素材,如能分化出多樣不同的產業,則可吸引各類領域專才回流。」余小芳說,生態保育議題暨行動,或可透過夏令營隊、企業機關教育訓練等,轉換成知識輸出的產業;另協助移除外來入侵的植物(如銀合歡、小花蔓澤蘭),也可充作原料製成文創商品(如玩具、家具及藝術碳),以增加居民手作工作機會。
為了社頂部落的永續繁榮,余小芳由衷期待,從生態旅遊延伸而出,能開發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創企業,讓「產業落地、青年回鄉」不再成為口號,讓社區成員各依專長志趣投入友善勞動,更讓部落世代間緊密連結,攜手為社頂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