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澇為何成了中國許多城市的「頑症」?

⊙袁斌

2011年,武漢遭遇了一場特大暴雨,市區積水嚴重,引起廣泛關注。自那以後,內澇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座古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春天來武漢看櫻花、夏天來武漢看大海」成為了網路流行語。

武漢市民清楚地記得,就在3年前,武漢水務局通過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3年攻堅行動計畫〉,投資129.85億元(人民幣,以下同),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拍著胸脯保證3年後武漢將告別「看海」。當時的媒體宣稱,「3年攻堅計畫完成後,將能抵禦200毫米/24小時、50毫米/1小時的特大暴雨。這樣的雨量在武漢歷史上平均10年才會出現一次」,「一天下15個東湖也不怕」。

結果如何呢?幾天前的一場暴雨過後,武漢又變成了「海」,城區出現多處嚴重積水,45處路段車輛無法通行,體育場變成了游泳池。強降雨造成交通受阻,機場已啟動臨時交通管制措施,禁止所有社會車輛通行。面對今年的超強聖嬰現象,武漢市有關部門2013年宣稱的「武漢投上百億改造排水,3年後不怕大暴雨」,顯得蒼白無力又充滿諷刺。

其實,包括武漢在內,中國新擴建城市排水能力飽受詬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許多城市近年來都普遍深受「逢雨必澇」的困擾。別看平日裡一個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有的甚至比歐美的大都市還光鮮,可只要暴雨一來,很快就會變成汪洋一片,甚是狼狽。民眾吐槽說:「下個冰雹都看海,中國城市的下水道一點都不給力!」

據中國媒體報導,造成許多城市內澇嚴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城市化速度過快,改變了當地原有的水循環系統,而在城市建設中,又缺乏統一、長遠的規劃,「換一屆政府,換一個規劃」,結果就是城市建設隨意性太強,在排水系統這一需要統一規劃的工程上,新舊規劃之間缺乏銜接,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之間缺乏銜接,能發揮的效用必定有限。

二、中國城市排水系統按照「X年一遇」的標準進行設計,而依照的都是歷史資料,近年氣候反常,降水加劇,大大超出設計標準。而「X年一遇」這樣的標準又太過含糊,對於城市排澇缺乏明確的指導意義,比如多大程度降水,多少時間排乾。

三、城市規劃建設中,所有樓頂地面都是硬化設計,不利於地表水下滲,地面徑流絕大部分進入排水系統,在來勢猛烈的降水中,排水系統肯定不堪負荷。

100多年前,法國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曾把下水道稱作「城市的良心」。與民主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決策者們看重的是城市的面子,而不是「城市的良心」。因為面子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政績和仕途,他們當然願意在這上面花心思,也捨得投入了。所以就市政建設的光鮮程度而言,今天中國的許多城市可以說已經不輸歐美了。至於地下排水系統什麼的,不下雨的時候誰看的見?搞的好搞的差跟政績和仕途又有多大關係?所以沒幾個城市的決策者會在意這些。我覺得這是內澇成為中國許多城市一大「頑症」的深層次體制原因。

有人曾經問作家龍應台,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龍應台說:「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3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飄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是個發展中國家。」

別的不說,僅就排水系統這點而言,中國距離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先進國家顯然還差了好大一截呢。◇

延伸閱讀
暴雨襲北台 新北落石奪2命
2016年06月17日 | 8年前
北台豪雨 台鐵軌道淹水影響4850人
2016年06月14日 | 8年前
政院:防汛期機關學校應做模擬
2016年06月03日 | 8年前
告別淹水 高雄永安滯洪池完工
2016年05月04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