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人定勝天的思維:讓城鄉環境從「不能淹水」到「不怕水淹」

暴雨雷擊,桃機地勤作業暫停,雖在11時6分解除,但加上大屯山VOR遭雷擊受損,共計影響104航班,有網友在臉書分享桃機淹水照片,酸言「要變戲水區了嗎?」((取自臉書社團/中央社))
暴雨雷擊,桃機地勤作業暫停,雖在11時6分解除,但加上大屯山VOR遭雷擊受損,共計影響104航班,有網友在臉書分享桃機淹水照片,酸言「要變戲水區了嗎?」((取自臉書社團/中央社))

⊙林明新/整理報導

桃園國際機場2日因受雷雨影響,導致機場內外都淹水、陸空交通一度混亂。中央社報導,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2日表示,行政院長林全指示交通部全面深入檢討原因,盡速改善,並追究機場工程施工責任。

聯合報報導,交通部政次王國材3日表示,到現場了解後已排除埔心溪溢流問題,發生淹水原因可能是機場內的主要排水設施H幹線設計量不良、設計不足,或內部沒有維護好造成阻塞有關,H幹線當初設計為每小時78毫米雨量,但昨天時雨量超過80毫米,可能因此排水不及造成淹水,已指示公共工程委員會,在三天內需提檢討報告,若有人為疏失或怠職將懲處。

放下人定勝天的思維

長期觀察水患問題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廖桂賢在今日「鳴人堂」的文章中提到,這次淹水牽涉到我們的國門,所以民眾罵得很凶、酸得更用力,但在事情還沒釐清之前憑著直覺就開罵,這些只看圖就膝反射的罵聲與酸言太廉價。

她寫到,認為一個地方太重要因此得想辦法讓它不要淹水,理論上是沒有錯,但事實上就是不可能,因為這等於是假設水就一定會乖乖地照排水系統的設計被排除,可是回顧台灣乃至世界各地的水患歷史,就是因為即便有設計與維護再好的排水系統,水總是會有不聽話的時候。

在氣候變遷、一切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若我們還停留在檢討工程缺失,檢討排水設施,以為抓出工程缺失、強化排水系統就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仍未跳脫人定勝天的思維。

文章指出,淹水本身不是問題,淹水造成災難才是問題。未來,當更加頻繁的淹水成為不可抗拒的事實,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淹水不產生災難。如果大家覺得作為國門的桃園機場因淹大水而停擺是國恥,與其開罵發酸言,何不集思廣益一起思考如何讓桃園機場成為「不怕水淹的機場」?

從治「水」到治「人」

廖桂賢在早前的文章中就提到,在水患問題上,台灣政府一直以來下的就是「治水」(包括河川整治和排水工程)這帖藥。覺得沒效,就加碼服用。包括政治領袖、工程官僚、和一般民眾在內,面對不斷發生的水患,少有人質疑「治水」這帖藥是否根本就開錯了。為什麼大家寧願繼續服用會產生大量副作用、且越來越無效的藥,而不要求換藥?

她提到,我們一直用不合理的方式來處理水患問題:只對「水」開刀。然後人們天真得以為水患問題只要交給堤防、水庫、排水系統等工程設施就可以了,但這幾年超過設計標準的降雨越來越多,再加上越來越不透水的城鄉環境造就的大量雨水逕流,於是,許多地方的水淹得一年比一年高。

她指出,解決方法應該為治「人」,將觀念改變,因此她為水患問題開的一帖藥,就是改造建築、開放空間、以及基盤建設,讓我們的城鄉環境從「不能淹水」到「不怕水淹」。

她寫到,我們的確需要錢來解決水患問題,但政府必須把錢花在對的地方,例如:減少既有建成區域的不透水鋪面;重新設計現有的開放空間(包括公園和道路),使其同時兼具納洪功能;將位於易淹水地區的建築改造成防水建築(高腳屋、兩棲屋、彈性使用一樓空間等都是既存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改造那「不能淹水」的脆弱城鄉環境,使其與洪水和平共存。

延伸閱讀
告別淹水 高雄永安滯洪池完工
2016年05月04日 | 8年前
陸南方暴雨暫停 仍須小心洪災
2016年04月24日 | 8年前
陸客中轉首發 8散客抵台過境
2016年02月01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