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神經病變」  

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嚴格的控制血糖可減少60%神經病變的發生。(Fotolia)
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嚴格的控制血糖可減少60%神經病變的發生。(Fotolia)

文/林旭華醫師
編者按:糖尿病的問題席捲全球,其中又以亞洲族群備受重視。亞洲人與西方人在相同的BMI下有著不同的體脂肪比率,且亞洲地區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相對比較年輕。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被確診時,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糖尿病神經病變。許多患者感到症狀很難描述……

在臺灣曾有個藥商廣告;阿嬤坐在客廳沙發上睡著了,小孫女在客廳裡騎腳踏車,結果不小心壓到阿嬤的腳,阿嬤沒醒來,小孫女緊張地哭了。聽到哭聲的阿嬤醒來說:我是睡著了。小孫女哭著說:「那你怎麼沒感覺?」

從廣告中得知,這位糖尿病的阿嬤已發生了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往往在傷口久而不易癒合才驚覺,這時可能已經產生嚴重的後遺症。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或病人的年齡愈大,出現神經病變的機會也愈高。有文獻指出,在患病25年的患者當中,有高達50%的糖尿病人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

為什麼會發生神經病變?

糖尿病發生神經病變的確實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認為主要是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致病機轉有以下假說:

1.供給神經的血管硬化造成缺血及缺氧。

2.肌纖維醇(myoinositol)缺乏。

3.單醣醇代謝異常物尤其是山梨醇(sorbitol)累積引起滲透壓改變。

4.神經脂質代謝異常,蛋白質糖化等。

多發性神經病變「特徵」

多發性神經病變,為糖尿病人最常見的神經疾患,通常以兩腳末梢部分對稱性的發作為特徵,並且以知覺障礙為主,偶而也有運動的障礙。患者四肢末梢容易受侵犯,特別是腳趾與手指,會出現類似「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喪失或疼痛,有些因足部感覺遲鈍、傷口癒合不佳才發現,症狀有燒灼感、觸電感、麻木感,隨著病程的演進,出現走路不穩,更嚴重時則會出現肌肉無力、萎縮等現象。同時以夜間的症狀比較厲害,往往給病人帶來日常生活的不愉快,如失眠或憂鬱症。

預防神經病變 七大原則?

「糖尿病不是一天造成,神經病變亦不是一天形成。」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是血糖控制不佳慢慢累積導致的。因此,一旦患有糖尿病要注意下列幾項要點,以預防或延緩神經病變的發生。

1.良好的血糖控制: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嚴格的控制血糖可減少60%神經病變的發生,故糖尿病的控制與神經病變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建議血糖控制在120左右,糖化血色素控制在8以內。

2.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宜熬夜、不宜抽煙、酗酒等。

3.良好的手足保護:鞋子必須合腳,足部避免受刺激、傷害。可以輔助戴手套、襪子來保暖。

4.良好的血液循環:適度的散步、伸展運動、局部按摩、溫水浸泡等。

5.良好的藥物治療:由醫師診斷開立神經痛相關藥物服用或抗憂鬱劑等可以減輕病人下肢疼痛,改善睡眠品質。

6.至少定期每年接受一次神經學檢查。

7.臨床上已證實,每日服用維他命B12,有助於改善末梢神經病變的麻木,刺痛症狀。
  
貼心的小叮嚀

平日一定要注重良好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規則運動,更積極的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才能避免神經病變的發生。
延伸閱讀
【醫案】糖尿病的迷思(下)
2016年04月25日 | 8年前
【醫案】糖尿病的迷思(上)
2016年04月25日 | 8年前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 內臟脂肪增30%
2016年05月12日 | 8年前
陸1.1億糖尿病患 逾全球1/4
2016年04月08日 | 8年前
胖瘦都得糖尿病 國衛院找到病根
2016年03月18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