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出招」
母親節前夕,臨時起意,由妹夫充當司機,我與妹妹陪著她的婆婆,和娘家的媽媽出門踏青。
當天晴時多雲又吹著涼風,是適合漫遊的日子。蜿蜒的山徑、繁茂的樹林,處處都讓人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地方小吃、特色美食,在在都令人讚不絕口、心滿意足。
此行,除好山、好水、好食物之外,兩位返老還童婆婆媽媽的言行舉止,既直接又堅持,似乎在發出需要被了解與關注的訊息,有待子女們用心去感受和解讀。觀察她們的表現,絕非一時的任性,而是其來有自,不可輕忽。
妹妹的婆婆頻頻示弱,走不動、吃不下,批評這個、挑剔那個,讓兒媳倆搖頭感嘆,卻又莫可奈何。見狀,第三者的我緩頰道:「隨她吧,別勉強!」其實,她需要的是憐惜和安慰,以彌補早年孀居獨力拉拔稚子的艱辛吧。
娘家的媽媽則是截然不同的典型,她顯得要強、不甘落後。無論吃飯或走路,都興致勃勃、意氣風發,甚至吃得更多、走得更快,體力、魄力毫不遜於後生晚輩。這是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朝氣蓬勃,希望獲取肯定與讚賞。
雖然兩位婆婆媽媽一弱一強,「招式」大異其趣;但是因應之道卻並無二致,那就是「體諒」。如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說:「連結土壤的力量是水,而使人類社會生活走上和諧與安康的,是互相關懷以及體諒的心。」
體諒,是關心、給予尊重,盡量少評價。其實,要做到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真誠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即可。學會體諒,讓善意輕輕撫慰那孤單、寂寞的心靈,如此一來,彼此之間就會少一點扞格,多一點溫馨。
光陰飛逝、歲月匆匆,曾幾何時,孩子變成父母,而父母卻變成孩子,需要扶持和關照。而透過溫柔的體諒,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苦澀與傷痛,就有機會被稀釋,甚至進一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