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大地震讓我想起什麼?

⊙蔡慎坤

4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又發生芮氏規模7.3地震,據日本媒體統計,已經造成至少15人死亡、逾千人受傷。而日本九州4月14日晚發生的規模6.5地震也造成至少9人死亡、950多人受傷。

據日本氣象廳消息,此次地震震央位於陸地,震度高、震源淺,但地震造成的遇難人數並不多。近年日本多次發生規模6以上大地震,所幸人員傷亡都比較少。這樣的地震若發生在中國,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傷亡?日本建築採取伸縮縫原理,遇到強震時,只斷裂不崩塌,可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日本大地震,再一次讓世界領略到日本人傑出的工匠精神。日本過去在建築上可是對中國亦步亦趨地學習,可是現在呢?

據統計,地震災害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與建築物倒塌破壞有關。提高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是保護民眾安全的最直接措施。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政府部門嚴格認證,不合格的建材根本不可能在市場上流通。

在日本,防震還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學校是第一避難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但學校的房子絕不能倒。日本的學校之所以能夠成為第一避難場所,除了有牢固的建築和體育館、教室等空間可以供受災民眾避難休息之外,還因為學校大多有操場,可以作為直升機停機坪,形成一個救災中心,受災民眾集中在學校裡避難,也便於集中救助。

日本九州大地震讓我想起2008年發生在汶川的「5.12」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是下午2時28分,此時正是中、小學生走進教室,等待2時30分上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也是幼稚園小朋友睡午覺的時候,在4,624萬受災人數中,中小學生、幼稚園學生的傷亡數量特別特別慘重。

當年的5月14日,我隨同當地媒體朋友抵達災區,3天時間裡,先後到過70多所學校,目睹的場景讓我至今不敢回想也不願回想,那些掛在斷牆殘壁上及深埋在廢墟下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少?那樣慘烈的場景,在人類歷史上也不多見!我也忘不了那些肢體被鋸掉的孩子,忘不了哭乾了眼淚的父母,忘不了完全垮塌校舍周圍完好的房子,忘不了廢墟裡找不到任何鋼筋!

毫無疑問,那些垮塌的校舍都存在著嚴重的建築品質問題。並不是中國的建築標準太低,而是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部門和人員在建設過程中,相互勾結,層層剋扣,中飽私囊,喪失了基本的人性和良知,才建設了如此低劣的校舍。在北川中學,1950年代建設的舊樓尚存,90年代新建的大樓卻幾乎蕩然無存!地震之後,當年的建設者包括官員沒有一個人因為豆腐渣工程被追究刑責,更令人心痛的是,幾個試圖搞清楚孩子傷亡人數的公民卻被判了重刑!如果我們不去找到並查處校舍建設過程中伴生的一系列腐敗問題,即使提高抗震標準和建築要求,也不可能會很好的執行。

同樣位於重災區,北川縣曲山鎮劉漢希望小學並未受到破壞,更未倒塌,保護了全部在校師生。劉漢希望小學建於1998年,建築成本僅400元/平方公尺,由於出資方嚴格控制建造過程,加強管理,校舍並未倒塌。同樣在離重災區北川擂鼓鎮不遠的廣安鎮小學,因建校時政府資金不足,鎮上居民集體捐資,因而對校舍進行了嚴格的品質監督,這所學校在大地震中只出現裂縫,800多名師生安然無恙無一傷亡。

香港苗圃行動在四川南部資助監督建造了61所學校,其中有6所位於震央附近,校舍既沒有倒塌,也沒有出現師生傷亡情況。在出錢建造學校時,苗圃行動要求必須由縣一級以上的設計院設計學校,建築藍圖再交由香港認可的工程師檢驗。學校建好之後,再由香港派去的義工進行驗收評估。

我曾經建議國家在震後重建中頒布強制性的抗震標準和建築要求,每所學校每幢建築物都要刻上當地書記及市長的名字,特別是要把建委主任、專案主管、建築商主管、監理單位主管的名字刻在建築物上,便於社會監督後人監督,也能起到威懾作用。惟有如此,才能建設一批高品質高水準的抗震學校,才能保證未來的孩子不會再被埋在廢墟下。——轉自作者部落格◇

延伸閱讀
小英會日官員 盼日人多來台觀光
2016年04月13日 | 8年前
負利率席捲全球 美國也不例外
2016年04月12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