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內2次強震 日本是如何撐下來的
日本建築物對抗地震的「好身板」
統計來看,地震災害中近90%人員傷亡與建築物倒塌破壞有關。提高房屋建築抗震能力,是保護地震時民眾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1、日本建築延續中華古建築 盡顯抗震性
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衝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中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日本的很多建築延續中國古建築之木結構,盡顯抗震性。日本的民居大部份是木結構,抗震性能較好。日本建築在隔震、減震方面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2、不允許任何建築成為「樓脆脆」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在1995年經歷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從經驗中累積教訓,不斷提升建築物的結構標準。
阪神大地震的同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強制性建築防震標準——《建築基準法》,明確規定建築必須能抵抗7級以上的強震,不允許任何建築成為「樓脆脆」。
1995年之後,日本新建築均嚴格按照標準修建,老建築也按照評估體系加固。經過1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房屋在地震中變得異常「堅挺」。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裡氏9.0級大地震,但被震毀的房屋屈指可數。日本國土交通省的統計報告顯示:被毀的1.3萬座房屋中,95%以上是被海嘯摧毀的,因地震自身而坍塌的房屋少之又少。
日本近年來還研究出地基設水槽、滑動體基礎、彈簧地基、房纏「繃帶」等多種新方法,讓建築物的抗震功能不斷提升。當然,隨著時間推移,建築物抗震功能會有所下降。正因為這樣,日本還非常留意給建築物做定期「體檢」,不斷提高和完善建築物的抗震功能。
完善的地震監測體系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儘管地震難以準確預報,但地震發生時,如果有完善的監測網絡發出警報,還是能為人們避險求生爭取寶貴時間。此外,沿海地區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地震監測網絡的預警,也有助於減少海嘯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網絡。
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佈緊急地震速報。
另外,日本氣象廳預先設定有可能發生海嘯的斷層,對海嘯的數值進行模擬演算,將演算結果作為海嘯預測數據庫進行積累。實際發生地震時,立即從數據庫中檢索與發生地震的位置和規模相對應的預測結果,迅速向沿海地區發出海嘯警報。各地也都建設了比較完備的海嘯預防體系,以及用於避難和儲備救災物資的社區救災中心。
日本整體救災能力讓世界歎服
在救災法律法規體系當中,日本最基本的法律就是,於1961年開始實施的《災害對策基本法》。該法律涵蓋防災組織、防災計劃、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對策以及災後重建等各個領域,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組織關於地震等災害預防的責任,從制定防災計劃、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對策,直到災後重建時,實施的財政金融措施,以及其他必要的災害對策的基本措施,都有相應規定。這部法律的實施,全方位有計劃地推進了日本的防災行政。
在 2011年日本遭受大地震、超強海嘯及核洩漏事件釀成的複合型災難。即使如此,這套救災體系也體現了反應快速、專業化程度較高、組織實施有序、民眾自救能力較強等特點。日本整體救災能力讓世界歎服:先後動員10萬名自衛隊員,6,500名預備役人員和1,128支緊急消防援助隊投入搶險救災,災後3天內搜救出1.5萬名倖存者,並將55萬名受災者疏散到2,100個避難所。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災物資的儲備和運輸體系,確保災民在災後能及時獲取必要的救急物資。首先,鼓勵每個家庭在家中儲備救災物資,存放能夠維持一家人3天到一周的飲用水和食品。其次,在各個自治體建立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或儲備點,儲備帳篷、被褥、發電機及燃料、手電和食品等應急物資,該地區一旦發生災情就可以及時就地發放,保證災民的生活必需。
加強民眾防災意識 教育民眾自救方法
面對地震災害,民眾如何反應很重要。一些地震災害中,民眾缺乏防災自救意識會導致行為失常,加重傷亡損失。
日本不僅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和災後重建等災害對策體制和綜合防災技術體系,而且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由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組成的全社會的防災教育體系。其中,學校的防災教育在日本的防災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是9級強震,由於防災意識的普及,災民們能夠有條不紊開展自救。
日本的地震教育從孩子做起,學校與社區通過互動開展防災教育,運用客座教師制度開展,未來消防士示範教學工作。日本的一些小學經常舉行防震演習,教育孩子們一旦發生地震不要慌亂,要保護好頭部,從容有序躲避。
日本家庭一般都有地圖,地圖上一般都將避難場所詳細標出,並儘可能地附加最快到達避難所的路線說明。日本避難場所多為公園和學校。在日本,住宅區附近一般都設有面積比較大的公園。公園道路寬幅不小於4米,便於車輛出入,裡面有自來水池並設有防災中心。
日本主婦們長期從事家務活動,也積累了豐富的室內防震經驗。由於地震可能引發燃氣管道破裂甚至火災。因此一覺察到大地搖動,她們就立即關閉廚房火源,打開可出逃的門窗。日本家庭通常會準備幾個「防災袋」,裡面有多種應急用品,包括食品、飲用水、藥品、手電筒、毛巾、口罩、繩索、口哨等。主婦們會定期檢查和更換這些應急用品,以防過期或失效。
一名台灣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撰文表示:宛如煉獄的災區,看不到嚎啕大哭的災民;倒是看得到強忍悲傷,拿著手帕,靜靜擦拭著泛紅的眼眶,與各地秩序井然等待購物,領取用水的安靜的長長隊伍。是重災區中不可思議的景象,也是令人敬佩無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