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電價未計社會成本 專家:台灣需能源轉型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刻不容緩。圖為桃園市大竹市場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刻不容緩。圖為桃園市大竹市場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

新內閣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向台電喊話電價緩降惹議。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研究員陳泰良表示,台灣電價目前是全世界最便宜,便宜到有點誇張,因為電價並沒把健康成本、環境汙染等外部社會成本計算在內。每次談到漲價,每個人都會抗議,但是,大家應該有共識,把隱藏成本也算進去才是合理價格。

陳泰良以德國為例,德國1度電的成本約新台幣3元,比台灣2元多稍貴,德國一般人電價可能1度平均付新台幣9~10元,其中6~7元是稅,包括環保稅、能源稅、碳稅、勞工退休基金、電網費等,德國人認為那是使用能源的代價。德國的工業用電與台灣一樣,很多重要產業用電也是比較便宜,這與德國扶植產業政策有關,電費約新台幣3~4元。

前德國辦事處副代表告訴陳泰良,台灣有人說德國電價太高,認為德國發電成本高,那是誤解。德國的發電成本不會比台灣高,但是,德國的傳統意識是使用者付費,每生產1度電會產生汙染,付出很多社會、環境代價,用的人必須承擔成本,所以德國的稅加得很重。

德國任何家庭或公司會控制電費合理程度,如果用電不知節制、沒效率,那是跟自己荷包過不去。德國的電價政策就是用高電價來提醒人民節約用電,德國的能源效益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前德國副代表提到,在台灣吵德國電價貴,這是資訊揭露不充分,只看到樹根沒有看到整個樹林。德國不管政府或民間私人的共識很高,都是使用者付費、汙染者付費。

德國用1度電 產能是台灣3倍

「德國從政府到民間的認知是能源很珍貴。」陳泰良說,每一種能源在使用時會耗損、傷害自然資源,造成汙染。在資源的運用上,德國人長久以來很珍惜一點一滴的能源。他們認為,國家資源有限,沒有任何權力去浪費或很奢侈地使用,所以他們做東西很精密,減少耗損,可以用很久。

德國在法規或私人企業經營理念上,也是講求將能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他們設計的產品耐用、能源效率最好,這就是整個國家的精神。做同一件事,台灣可能要用1度電,德國人用不到1度。同樣1度電,台灣的產能是1,德國可能是3,這就是德國的競爭優勢。陳泰良說,「不要看德國的電價好像比較高,對他們的產業或民生衝擊是有限的。」

德國用電有效率,用最少的電達到同樣效果,或用同樣的電可以賺到更多錢或產生更大價值,電價在他們的產業成本來說不算大。他們賺的是知識的部分,他們不代工,所以德國與台灣製造同樣產品,台灣賣100元,德國可能賣到200~300元,都還有人買,因為產品的品質、壽命受肯定。陳泰良表示,德國的國家產業定位就是要做精品,產品耐用、不耗電,它的附加價值就在這裡,不能單挑電價比較,因為整個國家的競爭力、生產力不一樣。

「德國還在繼續努力提升能源效益,這是國家重大政策。」陳泰良說,目前先把最基本電力用電問題解決,接下來要做建築、交通能源效益。德國冬天很冷,不用開那麼大的暖氣,省下的錢也不得了。交通部分,把車子耗油量降低或改用氫能、電動車,解決排放汙染或使用化石燃料問題。德國現在做得最好的是再生能源的生產、供應,以及能源效益、需求控管。

能源不轉型 台灣跟自己過不去

台灣目前正面臨能源轉型問題,能源安全、電力供應等都是重大國安議題。中油公司董事長林聖忠指出,每年6億美元(約新台幣194億元)化石燃料補貼阻礙再生能源發展。陳泰良認為,他講的是事實,是良心話。但不是只有化石,核電貼補也很大。台灣每年化石燃料、鈾燃料對外採購2兆3千多億元,一半是中油、一半是台電花費。燃煤、燃氣、核電發電每年燒錢超過1兆元,價格只會上不會下。

陳泰良表示,化石能源越來越少,已經快要耗盡,物以稀為貴。現在已經看到問題,不做能源轉換是跟自己過不去,也壓縮、抹滅後代的生存空間。台灣有條件可以發展再生能源,但是,缺少的就是政治決心。台灣應該像德國一樣,全民一致。再生能源方向是對的,有困難、有挑戰,剛開始能源價格較貴,但不改變的代價比現在面對事實去做改變還貴很多,而且後果更糟。

陳泰良指出,發展再生能源,解決能源需求,又顧及國家安全(沒有電,國家安全就垮掉了),還可增加就業機會。能源外購經費,可從每年花費1兆多元降至3千億元左右,省下的錢扣除再生能源成本,可用在教育、健保、國民年金甚至長照。「如果大家看到這方向,邏輯想通以後,沒有理由不整個國家動起來往這方向做」。發展再生能源需要全民有共識,政府決心要夠。

據悉,每年能源燃料採購的佣金高達15%。陳泰良說,能源轉型會擋到既得利益者的金源。但是,為了社會好、國家長治久安,該怎麼做大家心裡應該有定論。重新來過,資源分配會比較公平、比較永續,應該拋掉個人意識形態或主觀偏見。德國連續10年做能源轉型調查,有90%以上民意支持,展現國家意志力,任何一個政黨或領導者上來,不會說不要做能源轉型,所以能源政策、提升能源效益會走到底。台灣有很好的契機,回歸正向思考、正面做法,然後在最短時間凝聚最大共識,做必須要做的,因為台灣已經落後很久了。◇

延伸閱讀
雙英會 聚焦年金外交能源議題
2016年03月30日 | 8年前
低油價持續 能源巨頭度寒冬
2016年02月16日 | 8年前
台電續推綠能 風水太陽能齊發
2016年01月12日 | 8年前
推動兩岸事務 陸委會南部聽民意
2015年12月11日 | 9年前
北市政策轉彎 6米巷車格不收費
2015年11月12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