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童會模仿? 學者:二週內是高峰
對於醫師表示殺童案會被模仿的說法,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戴伸峰29日表示,模仿絕對有可能,但是模仿不會長時間持續下去。他認為這一、兩週蠻危險,是被模仿的高峰期,但下降速度會很快。通常模仿犯有個心理需求,想求表現、被看到,一旦媒體不報,模仿犯就消失了。他提醒,除了家長、學校、政府等提高警覺之外,媒體有助長模仿的可能性,最好多自律。
近幾年陸續發生殺童案,戴伸峰表示,除了媒體持續追蹤以及報導比較受人重視外,這種對弱者下手的懦弱性犯罪現象,就犯罪個案而言,突顯出我們平常對這些社會邊緣或被社會排斥分子的照護或關心不足,必須做適度關懷,也該了解怎麼接納他們。
戴伸峰指出,台灣整體文化還是有隱惡揚善、家醜不外揚的氛圍。家中有人有精神疾病或使用藥物,都傾向於關在家裡就好,不要出去丟臉、嚇人,反而導致當事人喪失接受治療的機會或最好的時機。
雖然政府求助系統早已建立,但政府須加強宣導以更貼近人民需求;一般人也應理解,某些時候使用政府的資源能獲得較好的解決。各級政府、各級單位對藥物的處理或對較高危險群的追蹤,都做得不錯,但應把訊息公開,讓大家有更前端的防護。
戴伸峰說,大家不需過度恐慌,畢竟這類事件是相對少數,且跟國外相比,台灣的治安算穩定。關於防護措施,短期內媒體的訊息自己要過濾一下,中期的話,法令要更完善,還要提升見警率,讓人民更安心,最後就是家庭教育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