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高教危機:與市場化有關

【記者賴月貴/新竹報導】

台灣不僅面臨經濟產業上的巨大衝擊,在人才供應上也出現少子化、教育經費不足等問題,面對高等教育的危機,未來該如何解決?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研討會,學者專家透過討論,普遍認為高教的危機和市場化有關係,過度依賴市場機制,會忽略了教育公共性的本質。

台灣高教面臨的嚴重危機,首先是入學學生嚴重不足的問題,預計到民國117年入學人數將比102年減少11萬人,只剩約16萬人,減少幅度是42%,高教機構恐面臨關閉潮。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認為,考慮到學生畢業後的出路,應縮減博士班招生人數,總額以3千名為限,朝向量少質精、多元培育、和國際接軌等目標,才是長久之計。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認為,台灣公立大學的學費太便宜,幾乎是應付費用的3折,經費不足難以維持教育好品質,她主張高學費政策,真實的反應成本。她也指出學校追求世界百大排名是一種迷失,高教的評鑑和排行制度很荒謬,某些教授在國外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拿到一堆獎項,卻沒見他對國內教育政策發表任何高見,讓人有嚴重的疏離感。

高教工會祕書長陳政亮和全國教師會副祕書長羅德水,兩人對高學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使用者付費固然沒錯,但是教育不應該去公共化,完全交給市場機制,太高的學費會使弱勢家庭讀不起大學,教育應該是平等的,學校是可以實現公平正義的地方,降低經濟門檻才能促進階級流動,翻轉窮人的命運,因此他們主張降低私立大學的學費和公立一樣的收費標準,至於學校的經費來源,可以考慮課徵教育捐和投資利得課稅等政策。

陳政亮也憂心高教過度市場化,他說產學合作、學以致用,讓學生畢業後有出路是好事,但是過度的市場化,高教本身被視為一種產業,事事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被視為特定產業的技術來源,會損害了學術自由,學術被窄化,學風功利,教授為了評鑑重研究輕教學等,產生種種怪現象。

再者,台灣的產業集中於製造業和代工,和其他國家不同,把所有教育目標放在少數熱門產業上,例如電子業、半導體等,太緊密的產學關係,一旦世界情勢發生變化就很危險,他認為產學關係應該要維持,但不要一窩蜂或太緊密,可以用學術引領產業方向,這才是教育的本質,而不是汲汲營營於利益的追求。◇

延伸閱讀
少子化大餅 月子中心拚升級
2016年02月24日 | 8年前
消失中的教授 大學出現師資荒
2015年12月30日 | 9年前
總統政見會 三黨拚搶青年選票
2015年12月30日 | 9年前
談青年政策 朱陳宋同台交鋒
2015年12月06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