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當Maker 父母親該這麼做

(Fotolia)
(Fotolia)

【大紀元訊】
全世界正掀起一波Maker(創客)風潮,要讓孩子不落人後,父母親的引導扮演關鍵角色。專家建議放慢腳步,鼓勵探索和嘗試,且不必急於接觸新科技。


自造者運動被視為「第3次工業革命」,下一代孩子未來的職業,可能都跟Maker脫不了關係,連教育部近年都積極在各縣市,挑選中、小學成立Maker中心。


在北台灣,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身處Maker運動核心。每逢假日B1的科學實驗室,總是擠滿大小朋友和家長。從手工藝、3D列印到機器人,各種營隊和課程都非常搶手。


擁有豐富Maker教學經驗的科教館助理研究員林銘照,看到許多家長把Maker當補才藝,急著報課程和看到成果。反而讓孩子意興闌珊,他接受中央社專訪,給予有志培養孩子的父母親誠摯的建議。


(一) 別急著玩新科技 先搞懂Maker是什麼


台灣人一提到Maker,多半想到3D列印、雷射切割等數位製造工具,然後就認為是「有錢人的玩意」。但林銘照卻認為:Maker工具其實隨手可得,他以橡皮筋玩具槍為例,用3D列印可以做出帥氣的成品,但3、40年代用竹筷子,照樣能打造出來。


林銘照說:太早接觸數位製造工具,可能會使孩子喪失訓練「手眼協調」的機會。應多摸一些「Low-tech(低科技)」的基本工具,著重教導工具的原理,國中開始再接觸3D列印也不遲。


林銘照表示:Maker的關鍵是「問題解決」的能力,面對各年齡層的孩子,可以設計出不同階段的學習模式。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童,父母親不妨從裝電池,更換日光燈管開始,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並得到成就感。


(二) 鼓勵探索和嘗試 別急著看成果



科教館的許多Maker課程,常遭家長投訴,上了2、3小時的課,孩子卻沒有帶回任何作品。逼的林銘照也不得不設計一些「食譜式」模組,讓學員在簡單幾個步驟下完成幾個小玩意,以便拿回家交差。
林銘照認為:家長太急著看成果,可能適得其反。Maker的精神是鼓勵探索多方嘗試,與其像說明書一樣按部就班地完成作品,不如讓孩子發揮想像力。他曾觀摩國外專家上課,把一堆看起來像是廢鐵的東西堆在桌上,要孩子自己找零件,組出一套動力機械,得出的創意非常驚人。


(三) 開心Play最重要 家長要學會放手


在所有學習活動中,「動機」和「興趣」永遠是最佳的觸發器,並能自動自發地走的長久。林銘照看到許多家長,近乎「把屎把尿」地跟孩子一起上課,自己上的起勁,孩子卻意興闌珊。


林銘照呼籲家長們學會「放手」,其實很多道理在家裡講100次都沒用,把孩子丟到學校1、2天,瞬間就學會了。


其中奧祕就是「同儕模仿」,看到同年齡的人怎麼做,也就跟著做,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素養。


(四) 學習像打怪練功 關鍵是黏著度


林銘照以打怪練功的電腦遊戲為例,之所以能那麼迷人,設計者有一套難易度的拿捏。一開始的關卡必須很容易,讓人容易上手。但後續關卡也不能太沒挑戰性,讓人覺得無聊,難度要慢慢增加,讓人一玩上就不可自拔,也就是製造「黏著度」。


林銘照建議家長,耐心地讓孩子摸索和嘗試,從解決日常生活的小問題開始,成功了不吝於給予鼓勵和獎勵,讓孩子有「破關」的快感。


另外,家長在過程中可以不斷問問題,慢慢引導相關知識和技術,小朋友很吃這一套。然後最重要的是,如果小朋友提出問題來挑戰,大人也千萬不要畏懼。把「去學校問老師」放在嘴邊,不妨一起上圖書館,打開網路找答案。
  
延伸閱讀
棄高薪玩木作 創客創業有商機
2016年03月04日 | 8年前
【作文學堂】幸福時光
2015年07月27日 | 9年前
父母溺愛 網友:今年輕人像氣球
2015年07月0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