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失智、漸凍 中研院發現新方向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薛一蘋、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國防醫學院博士生石育慈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增加必需胺基酸白胺酸的攝取,就能有效增加神經突觸,未來用於治療失智症、漸凍症、自閉症等神經細胞病變,將可提供一項簡單、安全且有效的醫療策略參考。薛一蘋18日表示,未來預計進行小鼠行為學研究,也可能進行人體實驗,相關研究也正申請專利中。
失智症、漸凍症以及自閉症等疾病,都與神經細胞內的纈酪胺酸蛋白質(VCP)突變有關。薛一蘋表示,神經細胞的突觸數量越多,神經傳導和接收訊息越有效率,而細胞內的VCP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可以控制突觸的形成。
VCP突變或活性低落,神經細胞中負責生成蛋白質的內質網及所附著的核醣體會減少,因此影響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機制,進而減少神經細胞突觸,最後產生自閉症、失智症、漸凍症與遺傳性下半身麻痺等症狀。
研究已知增加白胺酸即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進神經細胞突觸數量。研究團隊進行小鼠實驗發現,外加3倍劑量的白胺酸,能改善小鼠的學習、記憶、社交等能力約2週。研究團隊解釋,當細胞偵測到大量游離的白胺酸時,會認為有足夠的胺基酸,因而下令促進蛋白質合成。因此利用此一內生性的機制,只要簡單地增加白胺酸的濃度,即可促進蛋白質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