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共成主流 分析:形勢有利台灣
台灣今年的總統及國會大選,藍綠變天。首位女總統蔡英文上台後,面對的不只是憲政問題,還有兩岸和台、美、日關係,甚至新南向經濟議題。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賴怡忠指出,從2012年到現在,亞太地區包括日本、印尼、印度及斯里蘭卡的傾共政權倒台。台灣是亞太反傾共潮流中間一環,又在第一島鏈中心,蔡英文的上台時機及環境,在外交處境上相對有利。
2012年,日本自民黨首相安倍上台,取代傾共的民主黨;2014年當選的印尼總統維多多(Joko Widodo)、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前者不會與中國走得比較近,後者因強調印度主權,與中國之間可能為了邊界問題產生激烈對峙;斯里蘭卡2015年選舉,當時最被看好的傾共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卻意外落選。
賴怡忠說,這一波反傾共浪潮襲捲東北亞到東南亞、印度洋,台灣在反傾共潮流中又是對決最激烈、最顯著的例證。反傾共顯示中國經濟力量退潮,影響力開始下降,美國勢力則重回亞太地區。中國、美國勢力一消一漲,互相重疊、競爭區域,傾共、反傾共對壘的結果,反傾共力量逐漸取得優勢。
經濟退燒不再讓利 習近平要求互利
蔡英文上台所面對的中國,不是崛起而是開始衰敗。賴怡忠指出,中國會不會為了處理內部問題、轉移注意力而把內部問題外部化,對外採取更強勢作為?這種擔憂絕對存在。此外,當中國開始對外採取強勢作為,起始點不是強大力量,而是開始顯弱的力量,除非缺乏自信才會採取非常極端的手段。不過,雖然出現「買台灣比打台灣有用而且便宜」的說法,中國卻買不下台灣。
2013年中國經濟開始疲軟往下走,持續到2014年,連習近平都承認中國從超高成長走入中成長(7%)新常態。賴怡忠表示,2013年6月吳習會,習近平要求國共對一中形成共同認知、一致立場,不給各自表述的空間,立場非常強硬。對台灣的經濟作為要相互而行(互利),已不是胡錦濤主張的對台讓利。
「太陽花之後,習近平提到,希望台灣年輕人到中國發展」。賴怡忠說,2008年中國要讓利,要入島、入戶、入心,用資源買台灣的虱目魚等。習近平上台後,開始轉變方向,不是到台灣買東西,而是希望台灣到中國發展,除了人才,也希望資金過去,顯示中國內部經濟力量空虛、衰敗,這正是蔡英文所面對的新情勢。
九二共識冷處理 強化美日關係
1996年迄今,談到中國政策,都存在中國的經濟是機會、安全上是威脅的主張。賴怡忠表示,現在安全與經濟兩個方向開始走向一致,中國對台灣,安全方面絕對是威脅,經濟方面恐怕風險變得更多,這是台灣面對的新情勢,也是以後對中政策新常態。不過,在兩岸權貴中撈到很多好處的國民黨或新黨既得利益集團、過去8年應馬政府要求講中國機會論的學者,還會繼續主張其論點,這也會是堅持跟中國交往的泛藍立委或政治力量拿來牽制蔡英文執政的重要立論基礎。
台灣對外發展必須有穩固的外在環境,良好的兩岸關係是必要條件。賴怡忠指出,蔡英文馬上會面臨兩岸關係最好接受九二共識的說法。蔡英文現在不可能接受,但為了照顧中國的情緒,也不會公開反對。強化台灣與美、日的關係是穩固外在環境另外一種做法,形成堅固防禦網絡,中國才不會對台灣輕舉妄動,但勢必和要求優先處理兩岸關係的主張形成另外一種典範爭論。
賴怡忠表示,中國2017年底有十九大,一般預期,習近平得全心處理十九大問題,如果要讓他專心處理十九大,就不必拿話刺激習近平採取行動;台灣也應強固實力,讓中國知道對台灣採取行動就要付出代價。蔡英文、習近平各自處理內部問題,衝突就會減少。
新南向政策 產業自主創新是關鍵
賴怡忠指出,新南向印度是很重要的一塊,日本與印度合作,怎樣運用日本槓桿關係強化台灣新南向政策,台灣內部有相當多的討論。目前所看到的也只是把台商轉移,讓台商到東南亞逐水草而居,繼續追求低成本。但是,新南向政策如果只是把對中國那套經濟模式轉移到東南亞,沒有做到台灣經濟結構上的提升,對改善台灣經濟體質和增加成長依然相當有限。
「最主要還是台灣在地的創新能力。」賴怡忠說,在整合產業方面,設法找出台灣在地創新的能力,讓各地隱形的世界冠軍有露出的平台。以台灣正在發展的火箭科技為例,很多人質疑台灣哪有發射火箭的本錢,以為只是一群中年大叔的幻夢。但是,太空火箭開始商業化、產業化以後,台灣可能會成為全世界最適合發展火箭發射的地方。台灣東邊是大海,不會牽涉其他國家的領空,地理條件比其他國家好很多,發展火箭也不需要龐大場地或機器,6公尺x6公尺的基地就足夠使用,更重要的是,其中涵蓋很多台灣中小企業隱形冠軍所產生的科技,而它們只是需要整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