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吹減碳風 學者憂我慢半拍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研究部長謝尚融說,台灣INDC還是以減碳為主,提出過程也沒有公眾參與。(記者徐翠玲/攝影)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研究部長謝尚融說,台灣INDC還是以減碳為主,提出過程也沒有公眾參與。(記者徐翠玲/攝影)

文/記者徐翠玲

台灣能源超過90%仰賴進口,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面對低碳發展、低碳革命,台灣必須了解自己的戰略位置;不僅要有減碳策略,更需要國家氣候戰略,除減碳外,調適、技術、資金、透明度、災害損失等面向也都應該納入。目前,台灣的組織分散、立法分散,「調適」在國發會、「減碳」在環保署、「能源稅」在財政部、《能源管理法》在能源局,看不出台灣如何面對挑戰。

林子倫說,我國政策目前看起來只有國家自願減碳承諾(INDC),很多國家的INDC進一步包含很多面向,是國家發展策略圖;而台灣只是排碳多少、減多少,只是減碳路線圖,看不到國家社會的發展、經濟產業怎麼樣面對;國際上很多國家如英國已經把氣候、能源放在一起處理,而台灣卻缺乏大戰略處理這樣的議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洪申翰質疑,環保署提出INDC不包括能源稅、碳稅、產業結構轉型或化石燃料補貼;至今仍不願提供INDC完整的評估報告,也沒辦法知道環保署評估進行哪些模型,人民連知情權都沒有,更別提公眾參與。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研究部長謝尚融說,台灣INDC還是以減碳為主,提出過程沒有公眾參與;很多國家INDC是政府先提出版本,由公眾討論後再擬定最後版本,日本就是如此;此外,環保署規劃每5年排碳量,今年1月會公布階段管制目標細則,但卻沒有廣泛採納公眾意見,在氣候治理上,應該要有更多公眾意見參與。

政府社會產業陷轉型怠惰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我國能源轉型從2001年至2014年,再生能源發展只成長1%,相較於世界各國,實在太慢太慢;而且,我國產業轉型怠惰,連東亞或東南亞各國都追上來了。政府治理、空汙治理轉型怠惰,最重要的是社會轉型怠惰。

周桂田批台灣政府在氣候治理方面太落後。台灣正面臨系統性風險,包括面臨國際垂直性壓力、減碳要求,也面臨全世界綠色、低碳經濟轉向;在水平壓力方面,則是國內產業、氣候變遷,甚至對空汙的要求愈來愈高。

新的產業時代來臨,怎樣進行配套、克服系統性風險,台灣政府、社會、民眾準備好了嗎?

能源政策停留在核電存廢

12月中旬,能源局推出能源開發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說明分區意見徵詢會議,洪申翰指出,能源政策環評設6個情境、3個變因。3個變因包括要不要用核四?核一、核二、核三要不要延役?要不要擴大使用天然氣?顯示政府思考能源問題時,完全沒有再生能源、能源轉型,還是停留在核電、核電延役。此外,選舉期間,三黨總統候選人並沒對巴黎氣候會議(COP21)發生的事積極主動回應,台灣明顯跟不上、接不上國際情勢。

立委田秋堇辦公室主任張智傑指出,能源政策環評更早的版本只有2選項,核能增加煤碳減少、煤碳增加核能減少,再生能源永遠都一樣,而且比現在低很多。

新版本也是台灣綜合研究院製作的,不可能預期做出什麼像樣的東西,只是把選項稍微改變;根據有耐心看完新版本的教授說,那份報告是製造出來的,不是調查、研究出來的,雖然能源局把報告放到網路上,但這種程度的資訊公開是應該被譴責的。

減碳是趨勢 政府政策卻相反

英國在台辦事處指出,英國非常關心台灣減碳、再生能源開發進度,台灣民眾相當高比例同意用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願以較高賦稅保護環境。可是就英國方面的觀察,這議題似乎只在媒體上報導,而且,只要遇到薪資不漲就馬上轉彎。

「當然這是國內媒體呈現問題」周桂田表示,民眾意願是高的,長期學術調查反映,民眾願付出代價,支持高賦稅來支持再生能源。這調查顯示民心思變,社會趨勢正往減碳方向走,但政策跟治理方向卻不是,整個轉型問題及治理需要各方努力,不只細部操作,還要有政府大的政策與治理方向。

周桂田指出,民眾、社會呼聲非常強,民間部門的活力及提出知識的能量非常強。台灣卡在治理,政府應該將治理轉向跟民間參與做結合。過去都是對抗,如今遇到問題也是轉不過去,這是非常大的轉型怠惰問題,需要非政府組織(NGO)、政府部門、媒體、學界、民眾一起努力改變。◇

延伸閱讀
台灣堅守民主 有助中國人爭自由
2015年12月31日 | 9年前
華航全新A350 2016正式啟航
2015年12月28日 | 9年前
經濟形勢嚴峻 我明年GDP難保2
2015年12月24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