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上的明珠 古羅馬建築

君士坦丁凱施門。(Fotolia)
君士坦丁凱施門。(Fotolia)

編譯/紀安娜

古羅馬建築,直接繼承了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是羅馬人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在西元1~3世紀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對後期歐洲建築乃至世界建築,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建築藝術的發展

西元前8世紀~前509年,王政時期(The Kingdom period),伊特魯里亞人統治時期,石工、陶瓷和拱券結構成為特色。西元前509年~前27年,羅馬共和國興盛時期(The Republic period):羅馬人除了大量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建設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等建設也很活躍,並發展了圓形競技場。西元前27年~476年,帝國時期(The Empire period),雄偉壯麗的凱旋門、記功柱和以皇帝姓名命名的廣港、神廟都陸續建造。此外,劇場、競技場、浴場等,規模也日趨宏大、華麗。西元3世紀起,建築也隨著帝國而衰弱。

古羅馬廣場。(Fotolia)古羅馬廣場。(Fotolia)

成熟的建築形制

古羅馬世俗建築形制與功能結合完善。圓形競技場可容納5萬人,看台3層混泥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80個開口和3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觀眾入場時,按照座位編號,首先從相應的底層拱門入場,先找到區域,最後找到座位。這種設計直至今日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古羅馬圓形競技場。(Fotolia)古羅馬圓形競技場。(Fotolia)

高水準拱券結構

技術高超的拱券結構使建築物擁有寬闊的內部空間。萬神殿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西元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西元1世紀中葉出現的十字拱,把拱頂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更為寬敞。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將幾個十字拱、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覆蓋更複雜的內部空間。

壯麗的藝術成就

古羅馬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形式多樣。古羅馬人也創新了拱券覆蓋下的空間:從單一空間的萬神殿到皇家浴場的組合空間,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還有柱式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做結構,又做裝飾。西元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於衰弱。15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以及19世紀初期,法國「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30年代。◇

延伸閱讀
廁所底下藏古城 修餐廳變挖遺蹟
2015年04月22日 | 9年前
古羅馬建築千年不壞 關鍵在水泥?
2013年06月18日 | 11年前
重拾古釀酒術 維也納慶葡萄節
2011年10月04日 | 1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