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安推生態農業 打造鳥類天堂
水田曾經是宜蘭最美的地景,不過,自從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後,農舍濫建情況在全台蔓延,以宜蘭最為嚴重。雪隧在2006年開通後,變本加厲,宜蘭「種」起一棟棟農舍,2010年起,每年增加700多棟房子,平均1天2棟,宜蘭很痛!
就讀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林哲安,從小住在宜蘭市,對大自然很有興趣。他在10歲時,有次去環島旅行,看到黑面琵鷺後,就開始喜歡賞鳥,而後在宜蘭到處跑,眼見棲地一塊塊減少,他心痛不已。轉捩點是原來最喜歡的地方礁溪塭底被蓋了很多房子,鳥不見了。2011年,在蘭陽溪出海口的新南社區,他偶然間發現罕見秧雞科鳥類「董雞」,許下心願:「我想留住新南!」
農地即棲地 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於是,他為了保護農地,保護生態(保護鳥),結合老農,用這種「生態農業」模式來保護土地與環境,打造鳥類的天堂。2014年2月,他開始跟兩名老農合作,官老爺與阿農伯共有2.3甲土地,並打造「田董米」品牌。今年倍數成長,耕作面積4.7甲地,有5個農民加入,從事無農藥耕作。從2.3甲的基地出發,林哲安的夢想是留住新南的25甲水田。
林哲安將生態農業定義為:把生物棲地(農地)放進來,讓耕作者能有合理利潤。農地即是棲地,不可分開。要保護農地,但土地的主人是農民,所以要與農民商量,他想改變農民。
他先提高稻米的收購價格,讓農民有合理利潤。農民了解到,原來不灑農藥,把米交給林哲安將賺到比平常多1.5倍的利潤。
藉體驗活動提升農民價值感
他與消費者互動,帶他們去玩、去體驗,認識新南。透過體驗讓農民和消費者互動,農民看到心靈上的價值,「原來消費者喜歡我這塊田,台北人下田竟然那麼開心,我的田可以讓人開心!我種田這麼久,做了一件被尊重的事情」。農民有成就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心靈的東西是無價的,體驗活動(賞鳥、碾米DIY、插秧、田間除草、收割),農民也可分紅。
2015年推出水田認養,花一筆錢可認養一塊地,可獲得這塊地的產出。6,500元認養0.1分地(30坪),大概75台斤的白米,自己體驗插秧、除草、收割。透過此方式吸引消費者到農村來,建立好關係,互利互信。
他跟環境的關係是,鳥類需要大面積,所以用最快的速度擴大耕作面積(耕地是連續的),減少鄰田汙染。他讓耕作方式統一,想整合新南那一區大約20~30甲土地。他禁止農民除田埂的草,讓鳥類可以在其中躲避;收割後不要馬上犁田,約10月再犁田,將再生稻留給鳥吃。沒有農藥就是最大的改變。
40年不見的田董回來了
為何產品叫做「田董米」?董雞是關鍵點。2011年,他發現董雞,因而經常來這裡看鳥,他開始與社區居民有了更多互動。一方面感謝董雞,另外,希望董雞的數量能夠回來更多,農民也必須更友善地對待土地。董雞可說是生物指標,牠特別怕農藥,牠的數量急遽下降時,剛好是農藥氾濫時。官老爺喜歡用「田董」這詞,象徵農民最大,是田裡的董事長。
在老一輩宜蘭農民口中,董雞稱為「田董」。林哲安發現董雞後,跑去找官老爺,官老爺說:「董-董-董-,這田董的聲音,屋前屋後、早晚晨昏,我小時候常聽到,但至少有40年沒聽過了!剛聽到時,我覺得怎麼可能呢?田董真的回來了,好開心!」
董雞主要棲息在沼澤或稻田中,以水生昆蟲為主食,因為農藥氾濫及棲地遭破壞,在台灣變成稀有的夏候鳥,但是,林哲安一年四季皆見過董雞。他說,因為新南的地勢低窪,容易淹水,成為宜蘭少數沒被農舍荼毒的地方,在契作田區,出現超害羞的田董,讓他又驚又喜,笑稱「我們也是有『雞』認證喔!」
生態與農業結合 增加收入護鳥類
過去農民把稻米交給農會或糧商,收購價格很低,且無法吃到自家的米。新南地區後來添購碾米機、冰箱,新南人終於可以吃到自家碾的新南米。「真的好吃!」農民很開心吃到自己種的米。第一年的米賣得很好,阿農伯成了最佳推銷員,社區的人互相說服。新南成了蘭陽溪以北最漂亮的一片水田。
林哲安真心覺得,生態與環境一定要跟農業、農民生計結合,才是長遠之計。讓農民獲利比以前多,就是繼續種田的最大動力。
水田,是鳥類的家園,也是人們的糧倉。林哲安成功地結合生態與農業,增加地主的收入,減少棲地破碎化,保護鳥類也保留了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