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東勢風情 休閒觀光開創新機
來到台中東勢鎮,走在往大雪山的東崎路上,可以看見滿山滿谷的果樹,每年6、7月時節,可以見到梨子結實纍纍的豐收景象。自從1976年高接梨之父張榕生研發出嫁接橫山梨的技術後,東勢果農大量改種獲利較高的高接梨,然而,在高成本、高競爭的環境下,現在農民的獲利已大不如前。
水果營收難依賴 行銷必須轉變
在東勢種植高接梨並成立梨文化館的葉泰竹表示,從小看著叔叔、伯伯辛勤刻苦地種植高接梨,在80年代獲利很高,那時投資1元可以賺5元,但是,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投入栽種的農友越來越多,現在投資1元賺不到0.5元,景況真的大不如前。其實,不只是種高接梨,種甜柿、柑橘、葡萄的農友也面臨同樣困境。葉泰竹肯定地說:「像他們這樣種植水果的鄉鎮,已不能僅依靠水果的營收來維持生計。」葉泰竹願意把他的土地奉獻出來,成立「梨文化館」,就是為未來願景提供一個美好的開端,為東勢農業產品行銷創造一個轉捩點。
專業團隊指導 舉辦活動打響知名度
葉泰竹在東勢種高接梨已有十幾年,他非常明白,現在已到了休閒與農業結合的時候了。自從「梨之鄉休閒農業區」在去年正式成立後,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東勢鎮的農友們開始舉辦各種活動,像是桐花路跑、悠揚健走、螢戀東勢等,每場活動都吸引5、6百人參加,參與的農友們也都投注相當大的心力,準備各種補給品、風味餐,並邀請各種藝術表演團體,將活動辦得有聲有色。這一切努力其實還只是個開始,只能為東勢的水果之鄉打開知名度,未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農村人才不足 需要年輕人投入
在東勢這個樸實的鄉鎮,居民世代以種植水果維生,經營清溪農場的羅容欽原本是中華映管公司的工程師,還未到退休年齡就回到家鄉,接手父親的果園,種植甜柿、楊梅、樹葡萄,他體認到,此刻正是回鄉的時機,在鄉村耕作的農民年歲都大了,再沒有年輕有活力的下一代投入,整個鄉村的勞動人力將產生嚴重斷層,政府一定要重視這個迫切問題。
他認為,每個農戶的點都是分散的,一定要整合起來,共同開發各種不同的亮點,才能讓遊客每次來旅遊都有不同的感受。登山步道、賞魚走廊、自行車道、露營區等硬體設施,林林總總的規劃活動,非常需要產、官、學三方面的專業輔導,羅容欽表示,如果沒有專業人才的指導,只靠鄉間農村的人力絕對不足。當前農業轉型成休閒服務業勢在必行,只有這樣的改變,年輕人才肯回鄉,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說服第二代回鄉 農業轉型的希望
山水雲生態農場的年輕主人劉正彬,年僅35歲就回鄉接下父親的民宿事業,他願意回鄉的最大誘因,其實就是看見未來的希望。他認為,農業與觀光旅遊的結合是絕對正確的方向,雖然經營旅遊民宿投入的資本額較龐大,但他還是很有信心,因為他的經營理念和父母親有所不同,不再只侷限在與住宿遊客的互動,他認為,這種靠口碑、人脈的經營方式,已不足以應付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他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一套管理方式與規劃理念。
尤其是在網路行銷方面,將會占劉正彬所有行銷策略的80%以上,他會運用年輕時尚的消費方式,為山水雲民宿的行銷創造更多新的亮點,當然與在地的農友先進互相配合,彼此團結合作更是當務之急。年輕的劉正彬最希望的還是說服老年農友的第二代回到鄉里工作,現在鄉間非常需要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年輕人的全心投入絕對是農業轉型成功的最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