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也可以做得很開朗」 青農小劍劍顛覆苦累印象
個性開朗、自認白目的青農「小劍劍」,可是花蓮玉里的風雲人物呢!然而,從小他就幫忙務農,也曾厭惡那段日子,退伍當天就買了北上的車票,在台北待了一年後,才決定回鄉耕種。回到家鄉前幾年被居民看不起,也勸他不要務農,但小劍劍告訴自己要更努力,上課學習農業知識等,後來年產量從2千斤,提升到1萬多斤,除了品質佳、產量穩定外,也將農產精緻化。此外,美工畢業的他也常畫出務農日記,或將農事注入歡樂元素,讓大家知道務農也可以很快樂。
回溯到小劍劍童年,當時的農業給人的印象就是「窮、苦、累、老」,僅能維持家計,存不了錢。農家出生的小劍劍說:「小時候幫忙家裡,深知務農相當辛苦,每年的寒、暑假就是水稻農忙期,不曾享受過寒、暑假的樂趣,總是在幫忙收割、插秧等,長大也不想務農。」
在都市打拚 懷念故鄉味
退伍那天,他並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北上奮鬥,找份電子業的工作,每天重複一樣的程序,面對冷冰冰的機器、死板板的環境,對於一個在鄉村長大的孩子來說,簡直無聊透頂。對台北充滿好奇的他,年輕愛玩,加上北部物價高,根本存不了什麼錢。為了節省開銷,回家拿米、青菜到台北,吃到家鄉味時,才發覺鄉下的飯是如此的香Q啊!
在繁華都市待了一陣子,晚上都是喇叭聲、吵雜聲,而家鄉一到晚上只聽見蟲鳴鳥叫;又因他氣管不好,對於台北環境更加不適應,也產生不舒服感。他說:「選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環境,心裡很掙扎要繼續留在台北嗎?當時也存不到錢,人生迷惘之際,找不到更好的方向。」當時家人問他,要不要回鄉種田,他便決定回家試試。
搭夜班車回花蓮,快到玉里時,他將車窗打開,故鄉的味道撲鼻,小劍劍表示:「材火味、草味⋯⋯這些味道,讓我心裡很平靜,當下認為自己是屬於這裡的人,這味道,從小時候一直存在心裡。」
遇輕視挫折 積極學習求解
小劍劍說,10年前回鄉務農是件很丟臉的事,常被取笑,甚至老農都認為種田沒出息。那時候,他的活動地點只限於田地、家裡。雖然是農家出生,但不具有相關學問及專長,通常肥料每15天要灑一次,總共要4次,他自作聰明就只下一次肥料,結果造成水稻生病,根莖部生病,卻拿治葉片的藥來治,根本無效,造成他第一年僅收成2千斤。
雖然第一年失敗、遇到挫折,但他沒放棄,反而更努力尋求答案。他在樹下放維士比加國農鮮乳,吸引老農聚集,聚在一起就會談論農業,從中吸取知識及技術,此外,他也會去花蓮農改場上課,學習合理化方式經營農業。
用心待水稻 合理化經營
回鄉前4年,小劍劍先顧好水稻的品質,早期農業都是慣行農法,而他學習合理化施肥。他比喻水稻是自己的小孩,化學肥料是三層肉,若每天給小孩吃三層肉,又胖又肥,對健康也有影響,如罹患三高就要依靠藥物;也就是說,化學肥料用得多,農藥量也需增加。
他運用複合式有機肥(60%有機肥、40%化學肥),加上合理化施肥,使用的農藥量可以減少許多。父親噴藥7次,而他只需3次,最後賺的錢也差不多。他花4年的時間,了解合理化施肥,農產量從一年2千斤提升到8千斤,他還告知家人合理化施肥的優點,家人也接受了。目前為止,農產量已經達到1萬多斤,也正朝向有機米邁進。
起初,小劍劍僅賣家用米,後來將農產品精緻化,提高價值,販售幸福禮盒、彌月禮盒等,後來因行銷方式訂單也大大增長,從原先7到8公頃,後來達到20公頃。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夥伴協助,他把自家改建成民宿,邀請有意願打工換宿者來幫忙,「真正下田工作,不是體驗,會呈現出最真實的小農生活。」
作中取樂 記錄美好農家事
由於小劍劍年輕力壯,工作時速度快,多餘的時間就上網寫文章記錄務農生活,他說:「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我不可憐,且不辛苦。」他也想顛覆一般人對農業的印象,因此開始試著聽音樂在田裡跳起舞,試著編劇,在田中拍攝搞笑影片,傳達「農業也可以做得很開朗」的概念。他強調:「只要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人生也可以很快樂!」
他也從網路上獲得不少網友支持,「劍劍好米」就是跟網友互動而誕生的。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其中讓他最感謝的是記者的採訪,在無心插柳情況下登上報紙,品牌、名氣也往上升,也有更多媒體來採訪,現在在玉里走路都有風呢!
最後,他盼望有更多人關心農業,同時也希望有人能願意拍攝台灣的農業電影、拍出農民對農產品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