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暈車 中醫告訴你

暈車(fotolia)
暈車(fotolia)

文/吳國斌(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

暈車、暈船、暈機總是令人掃興!看著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自己卻只能皺著眉頭,承受著難受。為什麼會暈車?該如何擺脫這種困擾?

現代醫學對於暈車、暈船、暈機等現象,總稱為「運動病」,又稱「暈動病」。對於暈動病,主要認為是乘坐交通工具時,人體內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過度運動刺激,前庭器官產生過量生物電,影響神經中樞而出現的出冷汗、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群。 

中醫對於人體疾病的認識,多從整體觀的角度來看待,認為眩暈症的發生,多與人體陰陽氣血及五臟六腑的失衡有關。 

暈車與體質有關

清代名醫程國彭《醫學心悟》對眩暈有一個重要的提綱挈領的看法: 

「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云: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八味湯。此治眩暈之大法也。」 

也就是說,平常人的眩暈症多與「肝火內動、濕痰壅遏、氣虛挾痰、虛火上炎及命門火衰」有關,主要責之於脾、肝、腎。 

另外,中醫認為「無痰不作眩」、「脾為生痰之源」,若從暈動病所表現出來除了「頭暈」以外,尚有「噁心、嘔吐」等症狀來看,則主要是與脾胃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從體質因素來看,脾胃不好的人容易發生暈車、暈船、暈機的症狀。 

年幼孩子易暈車

臨床上常發現小孩子比大人容易發生暈動病,這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脾胃功能尚處在慢慢強壯健全的階段,所以小孩子的胃腸功能都比大人弱。加上有些小孩子喜吃甜食,容易影響脾胃的消化代謝而生痰飲,從而容易加重暈動病的發生。

調整飲食習慣  預防暈動病 

要預防暈動病發生,最根本的做法是「改善脾胃功能」。要改善脾胃功能,須從平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著手,如: 

細嚼慢嚥:每一口至少咀嚼三十至五十次才吞下。口水是人體酵素的原型,口水又稱金津玉液,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降低血糖、血脂。 飲食吃飯吃七分飽:過飽會消化、代謝不良,降低身體的能量。 餐前、飯後一小時內不喝湯、水:如此可提高胃的消化能力,減少胃脹氣症狀。 少吃甜食、涼飲:甜食容易生痰飲,影響身體的代謝能力。

解決暈車難題  記住7大原則快樂出遊

對於容易發生暈動病的人,可採取以下的方法以減少頭暈、噁心、嘔吐的發生:

1、行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2、乘車選擇前排的座位就座。

3、行車途中可用與人聊天或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4、在車上避免閱讀,或一直在意會暈車這件事。

5、在行駛途中,可口含薑片以止嘔。

6、行前盡量不要吃東西,或勿飲食過飽(可於餐中食用一些醋來幫助消化)。

7、當出現頭暈、欲嘔症狀時,可以按揉合谷穴、內關穴或公孫穴,持續按揉3~5分鐘,症狀即可得到緩解。

註:合谷穴為全身反應最大的刺激點,為回陽九針之一;內關穴、公孫穴為八脈交會穴,可治心、胸、胃之疾病。

合谷穴

【取穴法】俯掌,伸開拇指、食指,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在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

內關穴

【取穴法】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二寸(或三橫指也可),當兩筋中間的地方。

公孫穴

【取穴法】從足背最高點,按其高點,向內側移下,當骨邊陷中取之,強壓時足趾感痠麻處是穴位。◇

延伸閱讀
燒燙傷中醫救治
2015年08月10日 | 9年前
中醫看芳香療法
2015年07月11日 | 9年前
馬光中醫涉詐領健保 雄檢起訴17人
2015年07月21日 | 9年前
懸絲診脈 老中醫的傳奇
2015年05月25日 | 9年前
抗MERS 中醫師推薦3藥材防疫
2015年06月08日 | 9年前
治病兼補身?民眾對中藥認知差
2015年05月2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