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阿嬷周美惠 效德推動綠色台灣
「德國一直在演進,如修樹後的廢樹枝、不要的纖維等,全部進資源回收廠、再生工廠,攪碎當成燒碳提供暖氣。」主婦聯盟創始人之一、人稱「陽光阿嬤」的周美惠表示,在德國,沒有垃圾都是資源,每樣廢棄物都可以變成資源。她第一個從德國引進台灣的環保觀念就是資源回收,主婦聯盟成立後,她立即推出資源回收。
起先,周美惠也不知道什麼叫作能源,直到去日本念書,才慢慢有些基礎。結婚以後,她於1977年隨老公戴東雄到德國再進修,因而在法蘭克福住了2年,常開車到處跑,她發現「德國的馬路比台灣人的家還乾淨!」這是她對德國最初的印象。旅德點點滴滴,讓周美惠從小地方開始追蹤,因此走上環保、綠建築、再生能源之路,75歲的她仍活躍在台灣環保舞台。
挖掘德國人生活面
從住在法蘭克福開始,周美惠就到處了解德國,但她在10年後第二次到德國,跟著老公赴柏林合作教學,她才更深入了解什麼叫能源。當時他們一家住的是外籍教授會館三樓,冬天很早天就暗,早上很晚天才亮,樓梯間時常顯得陰暗,有時發現樓梯燈怎麼變暗,才發現有按鈕。管理員說,為了避免浪費,從一樓走到三樓時間多長、亮多久,亮的時間都計算好了。
周美惠到德國朋友家裡,發現鍋子外面比鍋子裡面還乾淨;德國人很喜歡玻璃,玻璃都是雪亮的;洗澡時鏡子會有水氣,德國人就用橡皮刮刀刮乾淨,她也學起來。
德國人擦地會使用熱水,並配戴一雙橡膠手套。周美惠起初以為他們怕冷,後來才知他們是習慣用熱水,因為用熱水一擦馬上蒸發,熱度還可以讓東西變乾淨,他們之所以戴橡皮手套是因為燙。她現在也教學生媽媽們清潔打掃全部用熱水,只要一桶就夠。
周美惠自嘲是追根究底族,在德國生活,看到資源回收、節能省電、麥田種電等,愛追問的她遇到問題總會發問,並用拍照記錄一切,因此在德國生活裡學到不少。
學習德人做事與節省觀念
「小地方一樣一樣累積起來,開始注意為什麼。」周美惠指出,台灣都習慣在牆上裝大燈,德國多用局部照明,想看書沙發旁有檯燈,他們這麼做不僅省電,還讓氣氛更棒、更舒服。
她還發現,重建後的柏林建築牆面或電線桿上,有著不同顏色、註明高度、類似水管的標記,她嫌醜,但老公好友、前柏林內政廳長Dieter Hechklemann告訴她說,這些標記顯示在地基內有水,若施工水會流到外面,「一滴都不能浪費。」而地下若埋管,也會在鄰近的牆壁上清楚標示埋管類型、深度、縱度及地點,可避免發生類似高雄氣爆那樣的事件。
德國本來有25座核電廠,1986年車諾比事件後,廢減至17座。事件發生當年,「德國做了很棒的事」,德國離車諾比約3千公里,但核電廠輻射外洩後,整個歐洲受到影響,所有東西都被汙染;「吃的東西可以想辦法,但孩子的牛奶不能有問題」,德國政府編列預算、進口未受汙染的牛奶,免費送給孩子喝,孩子最重要。周美惠看了感動到不行。
種麥兼產電 農地達最大效益
周美惠接觸再生能源最關鍵是在1990年,當時她與老公到基爾(Kiel)拜訪老公讀博士最好的同學、同時也是基爾最大、專門負責中小企業銀行的董事長。董事長帶他們到處參觀,周美惠發現,在玉米田或小麥田中有一根一根的怪東西,董事長告訴她那是風力發電機,幾乎每位德國農夫都有一座,它的距離很遠,沒什麼噪音。
在德國,農地可申請設置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設施,如麥田上空10公尺處是追日型太陽能光電板,轉來轉去不會遮蔭;然後在85公尺高處設置風力發電機。周美惠表示,農夫在一塊農地上不僅可獲得農產品,還有太陽能及風力收入,德國用這種方式成功推動再生能源。
德推再生能源 補助最高99%
每年暑假周美惠到德國時,Hechklemann就帶她從風力發電看到太陽能,她參觀了很多太陽光電工廠,並就地購買太陽能光電板,後來,在白沙灣廢墟改建成示範屋時,那些太陽能光電板就派上用場。
周美惠指出,德國《再生能源法》規定,電力公司必須用保證價格收購再生能源,太陽光電一度0.5歐元(約新台幣17元)收購;而在台灣台電只用2元收購太陽光電。
德國的概念是,凡是使用再生能源的人都可以向銀行貸款,銀行一定要提供20年無息貸款,且政府再補助1~99%,有錢人補助1%,窮人補助99%,她認為,《再生能源法》是推動再生能源的關鍵。◇
周美惠小檔案:
現任: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老K舒眠文化館綠能教育中心總監
曾任:實踐大學講師
------------------------------------------------------------------
周美惠以推廣再生能源、廚餘堆肥、健康綠生活為主。室內設計、櫥窗設計、服裝設計都難不倒她,家庭中修馬桶、修電器、換保險絲、清潔工作等基本技樣樣都會。
她屬於行動派,她認為光說不練效果不大,所以她就親身嘗試廚餘做有機堆肥、實行有機農法、蓋綠建築、引進太陽能及風能。921大地震時,她也到現場協助重建。為了反核能,她曾在自由廣場上講了8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