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才培育 郝明義:社會參與更重要

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認為,全面培養新人才是唯一出路,若能脫胎換骨成新型態的人才,能帶動社會產質提升,就可減少少子化對產業的壓力。(記者陳柏州/攝影)
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認為,全面培養新人才是唯一出路,若能脫胎換骨成新型態的人才,能帶動社會產質提升,就可減少少子化對產業的壓力。(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認為,全面培養新人才是唯一出路,若能脫胎換骨成新型態的人才,能帶動社會產質提升,就可減少少子化對產業的壓力;另外,過去吸收知識大多仰賴閱讀紙本教科書,不過現在社會脈動、資訊迅速,教科書不可能趕上,社會參與成為獲取知識最重要的場域。

教育部12日邀請郝明義,在「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大談對人才培育的看法。郝明義說,現在大學生被22K魔咒扣住,就業薪資水準若沒法改變,是不可想像的慘劇;出版業也同樣面臨慘劇,大學生人數減少,代表讀者減少;全世界出版業都面臨數位化壓力,但台灣多了雙重壓力,出生數減少以及有購買力成年人出走。

郝明義舉例,當決定是否要從國外引入一本新書時,卻發現該書出版短短半年內,裡頭寫的企業已經「從雲端走到谷底」,失去翻譯出版的價值,「商業書都如此,教科書更是」。

尤其台灣擁有華人社會最開放、自由的土壤,不像中共資訊封鎖,需要「翻牆」就能汲取到全世界最好的資源,創作也沒有任何禁忌和顧慮,這就是人才培育困境的解方。

郝明義舉例,太陽花學運期間,曾有10位國際數位行銷專家想貢獻心力,但討論了2週後決定放棄,派了一個代表跟他說,「我們想到所有可做的事,學生都做了」。社會參與是追求知識的最大助力,也是獲取實踐知識的場域。

目前台灣需要三種人才,包含可以西進中國大陸、開發全球市場、耕耘台灣。郝明義強調,目前的危機是政府只看到西進大陸的人才,好像不與大陸密切聯結,就沒有未來,這是種謬誤。他認為,不能忽視中國大陸市場,但也不能無限擴大;開發全球市場不必然是大企業、大資本才能做,新科技的出現,讓小企業及個人都可以開發全球市場。

現在很多人認為,年輕人開小咖啡店沒企圖心,他則是從另一角度解讀,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走過其他國家後,選擇留在台灣發展,這些人10年後對台灣會帶來改變。◇

延伸閱讀
南市職訓大豐收 媒合20萬民眾就業
2014年11月27日 | 10年前
台大校長:改善環境才能留住人才
2014年08月07日 | 10年前
經部:服貿協議不適用政府採購
2014年03月17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