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輔導青農 農產成功加值
台灣農民高齡化程度嚴重,為鼓勵青年從農,活絡台灣農業,農委會在102年推動「青農專案輔導計畫」,102年6月遴選100名青年,平均年齡33歲,提供為期2年一對一家教式陪伴專案輔導,利用家教式的陪伴及輔導,讓青年農民能穩健經營,並持續擴大規模或創新加值發展。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技士楊欣佳說,從農的門檻非常高,農業技術與專業知識需具備外,土地、經營資金或是自動化設備等都是需要,蓋農舍也要依法申請;農產品要分等級,次級品可能要加工,需要有加工專家來教導;另外,通路問題,市場在哪,要做風險分配等。很多青農剛踏入農業,不是很了解,可透過陪伴師來解決問題。此外,如果是政府制度需要檢討,政府也會針對他們的問題做檢討與調整。希望營造出友善環境讓年輕人想要從農。
楊欣佳說,任何產業都不可能單打獨鬥,必須學會整合合作,才有機會把產業做大做好。傳統上老農都是獨自經營,再把產品交給批發商,價格未必漂亮,農民也會被剝削。另外,老一輩的農民觀念都是降低生產成本,而不是思考創造與提升農產價值。降低經營生產成本的同時,人力成本一定是優先考量,而不願意常態聘僱人力或是不用合理薪資去聘僱人,造成人手喪失,反而對農民的整體發展不利。
農業也能創造價值
農業不只是單純基層生產,管銷、品質等都很重要,倘若每個環節都相當完備,價值創造出來,何不提高基層薪資呢?目前情況是很少有雇主願意支付3萬5的薪資,且要有勞健保,大家都想要降低成本,但事實上引進外勞成本也不會降低,引進一名外勞成本也需3萬5左右,為什麼不給國內的民眾?
楊欣佳認為,引進外勞只有企業才能做到,外勞一定要有管理機關,且引進目的與實際做的事情是相符的,也就是說,全年性都有工作需求才能引進,必須配合法規,也要聘請一定數量的本勞,才能聘外勞,這些對小農沒有實質幫助。
第一屆輔導至今已有1年多的時間,很多青農不單單只是生產農產品,也已經規劃加工,甚至有人主動協助農民銷售,也出現分工及換工概念。楊欣佳舉例,桃園地區的青農種植茶葉、蔬菜等,茶葉一年農忙時期約90天,剩餘時間可能另找工作,這樣的人力有點可惜,閒置時間就協助其他農友,多一份收入,也紓緩人力不足,等到企業經營化後,便能聘僱常態員工,也能聘僱外勞。他說,「年輕人務農,確實能緩解人力不足,但並不那麼直接」。
楊欣佳說,當青農整合起來,兼顧品質,也做成地區性標竿,帶動其他青農一起發展,希望慢慢帶起這樣的趨勢,有別於以往的型態。期盼有更多年輕人從農,導入新觀念,才能突破以往的農業經營觀念,讓更多青年願意受僱,一起從事農業。
「加工」為該計畫輔導重點之一,希望能輔導2級以上的經營方式,台南區剛好有「加工四傑」,分別是林尚蔚、侯兆峰、張建豪、李星辰,透過加工方式能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期間,經營之初對於農產品特性不熟悉,無法掌握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品的品質,透過陪伴師指導與試驗,成功推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
引進農業外勞勢在必行
台灣農業人口不足,農委會研擬引進外勞,陪伴師許明仁認為,引進外勞一定要執行,有些人嚷嚷國內失業人口不少,找失業者務農;問題在於,做農很辛苦,很少人願意投入,像是美國、日本等國都有引進外勞,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到國外的打工換宿,只要是從農都是農業外勞。
許明仁指出,氣候環境變遷、人為因素都會影響農產,舉例來說,去年第二季花生價格漲幅高達60%,主因是颱風淹水,產量少加上油安事件,所以花生油工廠大量收購花生,現在花生價格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外行人說進口農產品,但是會衝擊國內農業,每個國家一定要照顧自己國家的農業,糧食短缺是早晚的事,台灣精緻農業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並不會輸給日本及荷蘭,勢必要好好鞏固台灣農業。
青農也贊成引進農業外勞,青農李星辰說,農業人口老化,如果農業外勞不引進,農業恐崩盤。務農家族雖擁有技術,但因人力不足沒辦法擴大發展,農業還是得依靠勞力。如要務農必須由資深前輩來帶領,政府應該要重視,若不盡快解決,農產短缺且昂貴,將是農業危機。他強調,不用擔心技術問題,農民會有防火牆,外勞學不走;青農林尚蔚說,「農業機械化可以代替,但是很多需要人力,不是不找台灣人,而是沒有人願意投入,引進農業外勞勢在必行」。◇
台南加工四傑 | ||
姓名 | 作物種類 | 輔導產品內容 |
侯兆峰 | 花生 | 開發新口味調味花生仁,已開發蜂蜜、麻辣、梅子、芥末椒鹽、起司等口味;加強產品包裝及延長保存期限等。 |
張建豪 | 花生 | 研發黑金剛花生醬並延長花生醬保存期限;改善花生糖產品包裝與標示;真空包花生等。 |
林尚蔚 | 芋頭 | 改善截切芋塊品質,研發芋餡、芋泥、芋漿供餐飲店使用等。 |
李星辰 | 桂竹筍、綠竹筍 | 研發冷藏即食調味綠竹筍、調味竹筍、麻辣桂竹筍等。 |
資料來源:農委會 記者施芝吟/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