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問題 環團憂北海岸恐成最終棄置場
環團日前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告,要求台電撤銷核二廠乾貯環評、重辦環評。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指出,核電廠現在最嚴重問題是處理核廢,看不出政府有什麼誠意要進行這件事。擋乾貯不是反對乾貯,而是台電做法粗糙可能引發核災,同時擔心北海岸恐成核廢料最終棄置場。
郭慶霖表示,新北市政府現在用水保理由擋下核一乾式貯存,但大選後新北市長朱立倫可能就放手通過此案。環團近期將走上街頭,並可能選在新北市進行。
露天乾貯 環團學者反對
由於用過燃料棒冷卻池塞爆,核一到今年11月,若無法抽換反應爐燃料棒就得停機,核二105年也會面對同樣問題,台電提出露天乾式貯存解決兩廠冷卻池爆滿問題,卻遭環團、學者、居民大力反對。
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指出,核一、二廠乾式貯存是把用過燃料棒裝在316不鏽鋼桶中,灌入氦氣,桶外再放水泥護套,利用進氣孔、排氣孔空氣對流來冷卻燃料棒所產生熱量。因放置在露天且靠自然對流,遇到非常炎熱氣候,恐怕冷卻效果不大。而進氣孔、排氣孔萬一被樹葉或鳥築巢阻塞,恐造成核災危機。
「比起日本做法差很多」施信民說,日本乾貯放置室內,用空氣調節控制在低溫、低溼度中,貯存設施壽命可維持較久。台電退休員工許坤儀指出,氦氣只是冷媒,若不能像汽車冷氣般運轉,就很難達到降溫效果。
宜蘭人文基金會專業顧問發言人賀立維表示,核一一桶燃料棒3,528支,每一支比蘭嶼10萬桶輻射性還高。鋼桶承受200℃,水泥桶承受80℃。但鋼桶不是一體成形,不鏽鋼焊道26.5公尺,一個針眼大小漏洞氦氣就洩掉,輻射線氣體就跑出來。乾貯一桶放太多燃料棒,台電提不出數據說服人,溫升、溫降熱脹冷縮則會影響鋼桶結構,焊道容易裂問題最大。
燃料棒延役恐增核災風險
核一廠一號機原本每18個月抽換1/3燃料棒約136束,但由於燃料棒冷卻池空間不夠,台電自創「燃料棒延役法」,打算在大修時抽換94至98束燃料棒,讓其他3、40束應退出燃料棒繼續運轉。
賀立維指出,核一3、40束應停用而未停用燃料棒,繼續燃燒12個月,破損狀況一定更恐怖。核二廠燃料棒破損從92~98年總共發生8次,在不是大修預定時程,強迫停爐4次。
對於核一年底面臨除役,郭慶霖表示,除役至少要25年,台電除役計畫沒有除得一乾二淨,當中還有核廢料保留區。國外是除役除乾淨之後,把土地交還給人民。
無人島最終核廢放置場
「核廢料國外目前都放置在地下,跟生物圈隔離」郭慶霖指出,瑞典、芬蘭核廢料專家來台參加會議時表示,他們每4年做計畫調整,預留後路。他們是最早做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國家,核廢料埋藏深度約300多公尺,還要進行溫、溼度及壓力等控制管理。
用過燃料棒在電廠內暫存,美國有集中放置核廢料做法,但還不是最終處置,須冒多次遷移風險。國內認為比較理想做法是找到最終貯存地,直接開挖埋藏。宜蘭人文基金會建議,以遠離本島的無人島作最終核廢放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