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古時的智慧

 (Fotolia)
(Fotolia)

文/林貴(中醫師)

艾草在古時候即為重要的民生植物,因其具有特殊香味,可驅除蚊蟲,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艾草還可入菜、做點心、製藥膳及艾條,更是一種婦科良藥。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藉由中醫師的介紹,讓我們一探艾草的世界。

艾草屬於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葉子羽狀分裂,背面有白絲絨毛,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揉之有香氣,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艾草有很多種類,有一種含有濃烈芬香氣味,古人常掛於門前。古代民間認為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避邪(瘟疫)作用,現代研究也證明艾煙確實有防病、預防瘟疫效果。艾煙對引起不同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種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麵做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做乾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因為艾葉有暖子宮與止血作用。

艾葉用於治病已有2千多年歷史。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作為內服藥,艾葉具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之功用。

艾草入菜 數種民間吃法

一般在清明前後,用鮮嫩艾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在台灣也有包鹹的餡料,再將其蒸熟即可食用。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廣東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是將老艾草晒乾後使用。乾艾草的用途有多種,其中可以塞進雞肚子裡,加一些薑片,放入鍋中蒸熟,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入藥治病用途十分廣泛

艾葉在民間的應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風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湯洗腳。用時把艾葉切成九片,蔥三、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告癒。再如用艾葉烘乾製成絨與棉花混合製成藥枕,防治妊娠及產後外感風寒頭痛。

老人丹田氣弱,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洩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小腹墜痛等用熟艾製成圍兜,兜其臍腹,效果顯著。寒溼腳氣,亦宜以此來入襪。而且端午節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記載。

艾灸療法與禁忌症

艾灸療法,是用特製艾絨或艾柱,在一定穴位上灸,直接刺激神經,經由傳導,體內產生抵抗疾病的物質,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引發人體自然痊癒的力量。

艾葉最早的用途是灸,醫籍《靈樞經》、《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條灸或艾薰的記錄。東晉時期的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艾葉煙燻治療的記載。而且還有「醫家用灸百病」之說。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種植,家家收藏艾葉。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能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對於身體虛弱的虛證、寒證,最有助益。

傳統中醫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常用於因寒而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洩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老年人常灸足三里可增加身體的免疫力。

艾葉的科學實證

研究發現艾灸療法中,艾葉除了含揮發油以外,還含有鞣質、黃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其中艾葉油具有平喘、祛痰、鎮咳、抗菌、抗過敏、鎮靜等多種藥理活性。藥理實驗結果證實,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熱鎮靜等作用,在臨床上,艾葉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艾灸的禁忌證

1.凡實證、熱證、陰虛內熱者禁灸。

2.傳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

3.孕婦、高熱、急性炎症(腸癰、急腹症)、大飢、大飽、醉酒、大驚、精神病禁灸。凡是屬熱證為病者禁用(灸火則氣下行) 。◇

延伸閱讀
胎位不正 艾灸有助順產
2014年08月27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