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記憶 學以致用 小農也有大力量

陳梅桂希望能改變台灣農業中重藥重肥的耕作常態,帶動更多農夫投入安全農業,善盡確保消費者健康的責任。(曾國珍提供)
陳梅桂希望能改變台灣農業中重藥重肥的耕作常態,帶動更多農夫投入安全農業,善盡確保消費者健康的責任。(曾國珍提供)

【記者許嘉麟/嘉義報導】

大學與研究所皆就讀農業相關科系,陳梅桂碩士班畢業後,她曾到越南管理幾甲地的香蕉園,再回到台灣茶廠學習製作產銷履歷,因為爺爺去世的關係,她選擇提早完成夢想,回到家鄉與奶奶一同種田,「因為再不學,以後可能就沒有機會了」,陳梅桂說。

第一次種植,陳梅桂選擇受都市人喜愛的水果玉米。對於家中田地,她指出,因為先前休耕時有栽種田菁,在這種豆科植物固氮作用下,加上台灣多數農地都有施肥過量的情形,田地中的氮已經足夠,因此她與家人溝通後,決定在栽種前不放肥料,之後再以追肥的方式補充;她也說,若是施用了太多氮,作物的葉片就會過於肥大、柔軟,不僅容易倒伏也會招來蟲害,就要花更多心力去處理。

面對玉米常見蟲害──玉米螟蟲的肆虐,她以米糠混合蘇力菌施用在玉米鬚上,引誘蟲前往啃食進而達到防治效果;玉米植株剛開始生長時,因為蟲害嚴重,即使噴灑蘇力菌與苦楝油仍然無法阻擋蟲的侵襲,在各方壓力下,她不得已施用蟲藥,也誠實地告訴已向她預訂水果玉米的顧客們;除了僅此一次的施藥,她後續完全不施農藥,「曾有人和我說過,你偷噴藥不說不會有人知道,但我選擇誠實的面對你們。」

她也發現,經過計算,農藥行給的建議稀釋倍數都多了好幾倍,造成多處都有農藥殘留的問題。「有機農業,最常遇到的阻礙來自家庭。」雖然如此,她仍希望消費者吃到安全農產品、農夫因不接觸農藥而身體健康。

經過4個月的等待,她所種植的玉米及玉米筍皆大受好評,加上預先找好的行銷通路,不但在一開始的預購就幾乎賣光,已經嘗到美味的顧客們更口耳相傳,紛紛向她預訂下一期的玉米;她也接到訂購者打電來說玉米筍很好吃、很喜歡;接在玉米之後種植的秋葵也接近收成階段,她滿心期待再一次豐收。

從合理化施肥、安全噴藥,到人工除草、以有機資材防治蟲害,陳梅桂希望能改變台灣農業中重藥重肥的耕作常態,她把自己的栽培的過程一步步發布在臉書與上下游平台,讓消費者了解、認識食物背後的價值,進而直接向農夫購買,讓實質的獲利直接回饋到農夫身上,未來希望建立品牌,帶動更多農夫投入安全農業,善盡確保消費者健康的責任。◇

延伸閱讀
ITEX發明展 鄧鴻吉獲終身成就獎
2015年05月22日 | 9年前
半導體產業升溫 年產值估增5.5%
2015年05月20日 | 9年前
苦等半年 Nexus 6將在台開賣
2015年05月18日 | 9年前
農舍非農民禁買 6月完成修法
2015年05月14日 | 9年前
美國3E賽 台灣國9生摘銅
2015年05月11日 | 9年前
「沉默」使台灣不沈默
2015年05月10日 | 9年前
取消